从送药上门的暖心服务到高龄津贴的精准发放,从医保代缴的便民创新到戏曲下乡的文化浸润……近年来,砀山县李庄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民生工作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绣花功夫”织就民生保障网,让百姓的幸福生活变得“触手可及”。
深入联系服务群众,聚焦群众关切问题。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联系服务机制,确保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及时响应和有效解决。针对医保缴费,镇村干部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变“等人上缴”为“上门助缴”,深入9个村(社区)农户家中为群众提供帮缴、代缴服务。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则通过电话通知、微信联系、亲友代缴等方式动员参保缴费,实现服务“零距离”。在政策宣传方面,注重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传递惠民信息,用“乡土语言”讲解医保政策变化背景和原因,帮助群众算好经济账。针对脱贫人口、低保对象、农村低收入监测人口等重点人群,业务人员主动上门解释政策,确保特殊群体充分了解资助标准和报销比例等关键信息。
强化基层医疗队伍,完善医疗设施建设。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镇卫生院与各村卫生室建立联动机制,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针对慢性病管理,建立健康档案动态更新制度,定期随访重点人群,提供个性化健康指导。同时,创新“戏曲+健康”宣传模式,将健康知识编成戏曲唱段,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疾病预防和保健常识,让健康宣教既“接地气”又“有生气”。特别关注特殊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镇乡村振兴办、退役军人服务站、计生办等部门建立动态协调机制,实现特困、低保、监测人口、重点优抚对象等人员信息共享,及时在医保信息系统做好身份标识,确保重点人群“一个不漏”地享受医保政策。
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打造文化乡村氛围。深挖本地文化资源,创新活动载体,以文化人、以文惠民,让文明乡风浸润百姓心田。以“戏曲搭台、文明唱戏、群众受益”为主线,扎实开展“送戏下乡”文化惠民工程。精选《穆桂英挂帅》《花木兰》等经典剧目,创新编排《梨乡新风》《解疙瘩》等现代小戏,巧妙融入“婚事简办”“厚养薄葬”等移风易俗主题,通过改编唱词、增设生活化情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百姓话”“乡土情”。李园新村创新打造“曲艺下午茶”文明实践项目,一支平均年龄60岁以上的曲艺小分队活跃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吹打弹唱耍”应有尽有。戏曲志愿者围绕基层人基层事创作了曲剧《垃圾分类》、鼓子曲版《亲邻文明新风尚》等有温度、有共鸣的作品,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持续夯实社会保障,完善便民服务体系。李庄镇始终把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放在重要位置,以低保核查入户走访为重要抓手,组织镇民政办工作人员深入群众家中,通过 “一看二问三核”的方式,全面了解低保对象的健康状况、就业情况、子女赡养情况等,确保低保数据真实、准确、可靠,为精准施保提供坚实依据。走访过程中,工作人员耐心倾听群众心声,针对群众对低保标准、动态调整等政策的疑惑,进行细致解读,并坚持“边走访、边梳理、边解决”的工作原则,对走访中发现的问题分类施策。在便民服务方面,镇里整合资源,建立综合性便民服务中心,将民政、社保、医保等多个部门的服务窗口集中设置,实行“一站式”服务。优化办事流程,简化办事环节,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让群众少跑腿、好办事。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还提供上门服务,真正将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切实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下一步,砀山县李庄镇将持续深入抓细抓实民生实事,进一步提高群众对民生实事的关注度、参与度和满意度,把民生实事真正办到群众的心坎上,让百姓的幸福生活更加“触手可及”,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李庄镇唐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