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砀山县李庄镇因一群青年学子的到来而焕发出别样生机。从合肥经济学院00后学子用创意墙绘点亮乡村角落,到合肥工业大学学子深入田间地头感悟变迁,一场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这里上演,让青春力量与乡村振兴碰撞出璀璨火花,共同勾勒出“以才兴村、校地共赢”的生动图景。
创意焕新,艺术为乡村注入青春活力。当200米“祈福路”变身花瓣纷飞的地绘长廊,李庄镇的寻常巷陌正经历一场“空间魔术”。合肥经济学院学子们以李庄镇酥梨、黄桃两大特色产业为魂,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农时节气为脉,打造出四季主题墙绘小巷,不止于此,学子们的艺术触角延伸到乡村每个角落:老旧铁门披上“小熊”“熊猫”的可爱新装,文化广场诞生会跳格子的彩色地画,连农家空白墙面都“长”出了永远晴朗的涂鸦。村民们驻足赞叹:“画得真好看!娃娃们可辛苦了!”青春的汗水与村民的笑容,共同晕染出一幅鲜活的“盛夏振兴图”。
精准对接,校地联动搭建实践舞台。这场“空间焕新”的背后,是李庄镇“乡村点单、高校接单”的精准合作机制。近年来,李庄镇始终将青年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依托李园新村乡村振兴人才工作站,搭建起多元化实践平台,管理专业学生协助处理村务,教育专业学生开展乡村课堂辅导,艺术专业学生则聚焦“乡村新风貌”创作,将农耕文化、非遗剪纸元素融入墙绘,让老旧墙面变身“文化墙”。镇里还定期举办分享会与研讨会,邀请专业人士指导,助力学生将创意转化为成果,设立“优秀实践团队”“乡村振兴之星”评选制度,真正实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让青春力量在乡村热土上肆意挥洒。
深度研学,从田间地头到产业内核。在李庄镇,“三下乡”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一场沉浸式的乡村研学。学子们走进“多肉小院”“盼盼多肉庭院”,观察庭院经济如何让小巧的多肉植物成为村民增收新渠道;在百年梨树园区,跟着农户学习嫁接、养护技巧,解码生态种植与市场需求的衔接之道;在银杏林下的生态讲坛,探讨产业与环境共生的发展脉络;在省级非遗“蓝印花布”工作室,他们聆听第五代传承人讲述技艺历史,亲手体验雕版工艺;在村头广场与纳凉村民唠家常,听他们讲述李园新村从“土路泥房”到“白墙黛瓦”的变迁故事。这些经历让学子们意识到,乡村不仅是实践的舞台,更是蕴藏着无数成长火种的课堂。
多方聚力,从校地合作到人才长效。李庄镇的青春实践版图还在不断扩大。今年夏天,合肥工业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支队的学子也到访此地,成为“人才振兴”的新注脚。他们走进蓝印花布工作室触摸非遗温度,漫步李园新村感受“和美乡村”的生态魅力,更在“人才留砀”座谈会上与镇村干部共话发展——从非遗电商推广到产业融合路径,学子们的建议与乡村的需求碰撞出智慧火花。近年来,李庄镇在“倾心引才、悉心育才、专心用才”上持续发力,通过返乡座谈会吸引人才回流,实施“头雁培养计划”,培育9名产业带头人、35名致富能手;
未来,李庄镇将继续以开放的胸怀拥抱青年,以务实的举措培育人才,让更多青春力量扎根乡村,共同绘就产业兴旺、文化繁荣、生态宜居的振兴画卷。(杨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