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砀山县李庄镇紧扣“产业兴旺、人才振兴、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的总要求,统筹推进产业提质、人才集聚、治理创新、文明培育等重点工作,探索出一条具有李庄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
深耕特色产业,筑牢振兴根基。李庄镇依托资源优势,以“一村一品”为导向,构建“传统产业提质、新兴业态破题”发展格局。海升新村通过“电商+积分超市”助农降寄发成本6万余元,收销农产品10万余元,村集体增收2万元,实现村户双赢。在特色产业创新上,解锁庭院经济多元路径,省级非遗“蓝印花布”打造“研学工坊”,以“非遗+研学”吸引高校团队,破解推广瓶颈。李园新村盘活闲置庭院种植40余种多肉植物,构建“云端展厅+线下基地”销售网,将绿植培育成“黄金盆栽”。镇东村以车厘子产业基地为核心,建自采园、推“亲子采摘”,串联万亩梨园形成“春赏花、夏采果”旅游环线,打造“农旅电商”生态圈,推动“种植基地变景区、农产品变旅游商品”转型。
广聚八方英才,激活创新动能。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该镇构建“引育管用”全链条人才生态,一方面建立退役军人、返乡青年等群体的人才信息库,实施“双导师”帮带机制,邀请农技专家、技能大师开展专题培训,提升后备干部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依托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与淮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共建实践基地,吸引优秀毕业生就业创业,同时挖掘本土“土专家”“田秀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干部能力提升上,组织村“两委”参加学历提升,开展村党组织书记“擂台比武”,选派赴长三角跟班锻炼,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障。目前,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00余人,吸引200余名返乡人才创业,形成“人才回流、项目回迁”的生动局面。
创新基层治理,构建和美乡村。李庄镇以党建引领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探索“三个一”工作机制,打造“一站式”党群服务中心,整合多部门职能,设立统一受理窗口与线上反馈平台,实现群众诉求“一门进入、分类转办”。组建“红色调解先锋队”,依托网格化管理,推动矛盾纠纷“小事不出网格、大事联动化解”。构建“收集-交办-督办-反馈-评价”闭环管理模式,引入“群众评议+组织考评”双轨评价,倒逼服务质量提升。同时,以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为突破口,制定16条镇级信用惠民措施,运营3家积分超市,累计兑换积分18.33万分,发放物资2.3万元,带动933户群众从“推着干”变“争着干”。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建“9+N”志愿服务体系,2024年暑期开展活动23次,服务群众2800余人次,提升群众获得感。
培育文明新风,涵养乡村气质。该镇构建“支部牵头、党员带头、群众参与”机制,制定“一村一约”,将节地生态安葬、婚俗改革、破除迷信等纳入村规民约,配套和美积分细则,以“积分换物”引导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践行文明行为,实现“积分分值”向“文明价值”转化。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引导党员干部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带头抵制高价彩礼、铺张浪费等陋习,形成“党员先行、群众跟进”的良好风尚。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开展“曲艺下午茶”“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活动,将移风易俗融入戏曲、民俗活动。组织党员志愿者入户宣传,通过村微信群、短视频等推送政策案例,线上线下结合引导群众知规守约,让文明新风浸润民心,推动乡村从“陈规旧俗”向“文明尚德”转变。(杨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