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葛集镇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出发点,聚焦辖区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以学促提升,以干促落实,以效促发展,扎实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惠及民生。
“干群夜话”话出“同心圆”。亮起一盏灯,聚起一群人。没有“标配”的主席台和整齐划一的听众席,文化广场、十字路口、大树下,都是“干群夜话”的“天然舞台”。干部群众围坐一起,家长里短、生活困难、发展建言,大家摆、大家议,镇、村干部认真听、仔细记,将群众的建议诉求装进心里,带到镇里。同时,“干群夜话”让干部用群众的语言、群众的视角、群众的立场和群众谈心交心,不仅讲解政策,还讲致富路径、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窦集村群众反映村组道路年久失修,每到黄桃收获季节,影响水果销售。民之所呼,必有所应。镇党委立即召开专题会,制定方案,积极协调各方力量,扩建村组道路7条,总长1.76km;修建生产道路3条,总长2.68km,彻底了结群众愿望。“干群夜话”让说事更有灵气,议事更有人气,已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载体。
“干部走访”访出“产业路”。镇村干部通过走访,广泛收集意见建议,探索乡村振兴“新方向”。围绕产业发展,该镇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契机,多方考察论证,探求群众实物需求和市场供给;通过“党支部牵头、党小组带动、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方式,在高寨村、葛集村着力发展菌菇产业,镇党委、政府主动联系省菌业协会专家教授到村里现场指导生产,使高寨村“羊肚菌”成为远近闻名的“香饽饽”。范套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流转土地28.56亩,建造10座海容模块墙体、保温棉被、卷帘机、自动放风设备、水肥一体化、自动打药机、供水、排水设施的现代化农业大棚,打造菊花种植基地。目前行情见长,购销两旺,并提供就业岗位40余个,人均每月增收3000元,村集体经济增收11万元,实现村级集体经济从“点上开花”到“面上结果”的喜人局面。
“政企座谈”谈出“新商机”。由镇党委、政府牵头,11个村广泛联系在外创业人士,沟通招商引资合作事宜,宣传家乡良好的营商环境。同时积极邀请他们介绍客商、企业老总来葛集实地考察、座谈交流,以亲商、爱商、拥商的优质环境吸引了客商,成功引进阜阳乾丰家具厂入驻白腊园创业园,江苏德鑫门业入驻新华村,恩齐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入驻范集村,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还带动周边百余名群众务工。
“多元化解”解决“烦心事”。该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治理新模式,统筹德高望重的离任村书记力量,建立“老书记调解室”,为当地群众解决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有效筑牢了矛盾纠纷源头治理的第一道防线。白腊园村的一对小夫妻个性较强,发生争执闹离婚,娘家、婆家互持一词,各不相让。村里退下来的老书记刘瑞莲把双方的父母带到调解室,讲清利害关系,讲明做人道理,最终小两口和好如初。葛集村的孙大娘因为0.2分宅基地,与大伯哥一家闹了几年的矛盾,并把上一代的恩怨传到下一代,导致堂兄弟们不和。为及时化解两家的积怨,该村离任老书记葛训伟主动上前说:“分宅基地的事我熟悉,我来给你们处理。”他带着多年前分宅基地的底册,在双方都到场的情况下,多次实地丈量,最终两家心服口服,兄弟们冰释前嫌。
千家万户的事情,千方百计的解决。葛集镇坚持把问题解决的好不好,群众满不满意作为工作的“方向标”和“试金石”,努力践行好“四下基层”,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民忧,在主题教育中持续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孙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