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绿色治理(ESG)已从可选议题转变为发展必修课,并逐渐成为经济绿色转型的核心抓手。2025年9月,南开大学讲席教授、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院长李维安代表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绿色治理评价课题组发布了2025年中国上市公司绿色治理(ESG)指数。评价结果显示,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指数平均值从2018年的55.27提升至2025年的59.10,但整体来看,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水平近年来呈增长态势,而且不同控股类型、不同市场板块的企业在绿色治理表现上存在差异。
李维安表示,第一,绿色治理指数增幅明显,国有控股继续高于民营控股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指数平均值从2018年的55.27提升至2025年的59.10,但整体来看,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此外,各维度与2024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绿色治理效能改善最为显著。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绿色治理表现持续领先民营控股上市公司,外部监管强化在推动上市公司践行绿色治理理念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第二,绿色治理架构持续提升,但高管团队绿色治理人才有待增加。绿色理念与战略持续升级,上市公司在战略目标中,体现绿色环保理念的比重显著增加。同时,绿色组织与运行持续完善,上市公司在董事会中设立社会责任或ESG相关委员会的比重持续增加,制定环境准则、条款或环境管理方案的公司比例持续增加,这说明企业更加重视将环境和社会责任嵌入公司治理体系,但具备绿色环保、能源管理或可持续发展专业背景的董事和高管比例仍有待提升。
第三,绿色治理机制有所提升,但绿色激励与约束机制有待提升。绿色治理机制指数的平均值为59.46,较2024年提升1.42。绿色治理机制提升主要源于绿色行政和绿色考评要素提升较大。实行电器节能、废物利用以及采用环保型建筑和装修等绿色办公的公司比例提升较明显。绿色考评指标有所上升,但在绿色治理机制的四个维度中仍处于较低水平,这显示出企业在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中纳入绿色因素的广度和深度仍有待拓展。
第四,绿色治理效能显著提升,但实质性的量化数据披露有待加强。绿色治理效能指数的平均值为62.22,较2024年提升2.14。采用可循环资源、新能源使用情况、节水与节电等信息披露的比例提升明显,其中,单位产值能源消耗、节水与节电等多维度的定量披露比例有所提升,但绿色减排维度有待提升,上市公司在“三废”排放方面的文字性描述较多,体现实质性成效的多维度量化数据较少。
第五,绿色治理责任显著提升,但践行绿色公益的积极性有待提高。绿色治理责任上升主要源于绿色信息披露维度提升明显。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披露进一步规范,环境部分篇幅占比有较大提升。此外,报告经过第三方鉴证的公司比重显著提升,对潜在环境风险的披露详细程度提升明显。绿色公益维度有待提升,开展环保方面的捐赠,设立绿色基金会的公司比重较低,参与外部环保公益会增加公司的成本压力,导致开展相关活动的积极性降低。
第六,科创板上市公司绿色治理表现最佳,上市金融机构绿色治理指数有待提升。在各市场板块中,科创板上市公司的绿色治理表现最为突出,且提升显著。特别是在绿色治理责任方面,其绿色信息披露与绿色包容两个维度较2024年均有较大提升,其中报告经过第三方鉴证的公司占比显著上升。相较整体水平,上市金融机构在绿色运营、绿色信息披露、绿色循环利用及绿色包容等方面表现欠佳。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上市公司绿色治理质量,李维安进一步指出,第一,要有序推进绿色治理信息强制披露,形成中国特色绿色治理标准体系。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等政策引导下,加快制定统一规范、强制实施的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披露规则,分行业、分板块、分阶段实现强制披露的全面覆盖。同时,进一步细化《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明确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具体披露标准,提高披露的可操作性与可比性;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支撑下,逐步构建“监管—披露—鉴证—评价”四位一体的多层次中国特色绿色治理标准体系,助力绿色治理成为企业的“第四张报表”。
第二,强化绿色治理顶层设计,推动绿色治理架构与机制升级。推动上市公司将绿色治理全面嵌入公司治理体系,将绿色理念融入经营目标与发展战略。鼓励上市公司在董事会中设立绿色治理专业委员会,明确委员会成员中至少包含1—2名具备环境科学、可持续发展、绿色治理等专业背景的独立董事;同时,在经理层中明确分管绿色治理的高级管理人员,统筹ESG战略的制定、执行与风险审查,确保绿色治理理念贯穿企业运营全流程。
第三,推动金融机构绿色治理转型,以绿色治理提升绿色金融水平。引导金融机构准确把握其作为“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双重角色,强化绿色治理责任意识。鼓励在公司章程中明确绿色治理的战略地位,将绿色治理理念系统嵌入治理结构和机制设计,将绿色治理评估要求纳入投融资决策流程与风险管理体系。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开发“绿色+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强化其在引导资金流向、优化资源配置中的绿色导向,推动其在服务实体经济绿色转型中发挥更大作用。
第四,推动民营企业绿色治理水平提升,构建分类分级指导体系。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制定差异化绿色治理提升路径。对大型民营企业,鼓励对标国际ESG领先实践,完善董事会绿色治理架构;对中小民营企业,提供标准化绿色治理信息披露模板和数字化工具,降低合规成本。依托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开展民营企业绿色治理培训,推广典型案例,形成“以大带小、以点带面”的协同发展格局,提升民营企业绿色治理水平。
第五,推进第三方机构参与绿色治理,降低绿色治理评级被低估的风险。积极引入第三方机构对上市公司进行评价、鉴证和辅导,从绿色治理实践和披露中发现问题,避免空谈口号而务实不足的“漂绿”行为;支持国内第三方机构与国际知名评级机构开展合作,建立评价体系互认机制,解析中国企业在绿色治理中的独特实践,推动国际机构理解中国情境下的绿色治理价值逻辑,避免因评价体系差异导致的评级低估。
第六,丰富绿色治理股价指数体系,推动绿色治理与市值管理深度融合。加快绿色主题股价指数的培育与推广,强化绿色治理在资本市场中的价值发现功能,提升绿色治理成效显著企业的市场关注度与估值溢价,推动企业设定与市值管理目标相协调的绿色治理战略。引导企业在经营战略和治理实践中主动融入绿色理念,将绿色信息披露从被动合规转变为主动展示,促进估值逻辑由“财务驱动”向“综合价值驱动”转型,实现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综合价值最大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