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十一五”收宫之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保民生,促发展,实现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较大成就。
一、综 合
据初步测算,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总量比“十五”期末增长了一倍多。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8.96亿元,增长14%,其中:第一产业完成26.26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完成32.73亿元,增长25.9%,其中工业增加值完成28.93亿元,增长28.5%;第三产业完成19.97亿元,增长9.0%。一、二、三产业比例为33.3:41.5:25.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7984元,比上年增长18.7%。在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更加趋于合理,由原来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工业为支撑、为动力的增长模式,为实现“十二五”各项计划打下了基础。
从业人员平稳增长。年末全部从业人员58.94万人,同比增长2.7%。其中:乡村从业人员52万人,增长1.6%;城镇单位从业人员2.94万人,比上年下降0.3%。其中:在岗职工2.7万人;私营个体从业人员4万人。登记失业人数69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0%以内。
二、农 业
农业全年获得丰收。农作物播种面积101467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62910公顷,增长2.7%。其中小麦播种面积27094公顷,增长3.6%。棉花播种面积5230公顷,下降12.3%;油料播种面积16442公顷,增长12.7%;蔬菜播种面积8952公顷,增长7.8%。
全年粮食总产量26.8万吨,增长4.8%,其中:夏粮16.9万吨,比上年增长8.1%。油料产量4.4万吨,增长20.7%。棉花产量4785吨,下降9.8%。蔬菜产量33.4万吨。水果总产量125.6万吨,增长15.2%。
全年肉类总产量47551吨,增长2.1%。全年大牲畜饲养量3.4万头,其中出栏大牲畜11859头,增长3.7%;生猪饲养量71.67万头,其中出栏生猪42.2万头,增长5.0%;羊饲养量124万只,其中出栏羊81.6万只,增长1.0%。年末家禽饲养量451.8万只,其中出栏家禽225万只。
年末,水产品产量3000吨,比去年增长50%。全年造林面积1220公顷,四旁植树283万株,育苗面积100公顷,苗木产量600万株,木材采伐量36440立方米。
“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五年间对农村中小学校舍新建、加固投入1.95亿元。用于村村通工程道路投入1.5亿元,新修道路513公里。随着改革不断深入,中央政府继续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实行了种粮补贴、购良种补贴、购农机补贴等多项优惠政策,多次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生产条件也得到极大的改善,农民购置机械积极性大大提高。基本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2010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00.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2%。年末拥有拖拉机7749台,动力10.4万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222台,增长32.7%,小型拖拉机6527台,播种机3566台,增长5.3%,旋耕机3980台,增长14.8%,联合收获机625台,增长20.9%,机动割晒机2280台。全年农用薄膜使用量3810吨,增长5.0%。农用化肥使用量(折纯)39735吨,比上年增长6.8%。农用柴油使用量25673吨,增长4.9%。全年有效灌溉面积37473公顷,增长0.5%。
三、工业、建筑业
“十一五”期间,工业总量快速扩张,经济增长动力转型加快。2010年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5家,完成工业增加值270714万元,增长32.5%,其中: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55288万元,增长37%,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15426万元,增长31.3%。分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39.1%,饮料制造业增长40.4%,纺织服装制造业增长41.4%,木材加工业增长39.6%,造纸及纸制品业增长33.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增长38.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48.2%,仪器仪表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增长32.7%,电力供应业增长2.2%。
工业产品产量及增长速度
指标名称 |
单位 |
产量 |
比上年±% |
罐头 |
吨 |
243707 |
21.3 |
软饮料 |
吨 |
70525 |
24.1 |
纱 |
吨 |
20379 |
33.3 |
服装 |
万件 |
945 |
11.4 |
人造板 |
立方米 |
982925 |
47.8 |
小麦粉 |
吨 |
226843 |
52.4 |
塑料制品 |
吨 |
23219 |
21.5 |
白酒 |
千升 |
7381 |
55.3 |
红砖 |
万块 |
50796 |
12.9 |
纸制品 |
吨 |
30641 |
53.0 |
电力电缆 |
千米 |
70656 |
91.9 |
在总量扩张的同时,企业的效益稳步提高。2010年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996322万元,增长52.22%,利税总额62045万元,增长68.35%,其中:利润总额37058万元,增长76.19%。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9家。累计工业产品销售率100.53%,工业效益综合指数251.54%,比上年提高16.04个百分点。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8亿元,比同期增长5.7%。具有资质等级的企业7家,完成建筑业产值41696万元,增长90.3%。实现利润2205万元,增长280.2%。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2.73万平方米,增长122.3%,竣工面积17.59万平方米,增长209.8%。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6.75万平方米,增长79.4%,其中:住宅15.5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40100万元,增长257.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及房地产投资完成493934万元,增长47.8%,其中城镇投资254147万元,增长21.5%,房地产投资50498万元,增长193.1%。全年50万元以上在建工程项目253 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72个,超亿元以上的项目6个。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0930万元,增长124.4%;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69642万元,增长30.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93362万元,增长69.3%。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持续旺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的增长,消费品市场持续走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49087万元,增长17.8%,其中城镇187106万元,增长20.8%,乡村完成61981万元,增长9.5%。分行业看:批发业完成26608万元,增长7.3%,住宿餐饮业完成71713.9万元,增长14.9%,零售业完成150765.1万元,增长21.3%。
外贸经济发展较快。全年进出口总额2866万美元,比同期增长77.6%,其中:进口总额完成191.3万美元,出口总额2674.7万美元,增长68.2%。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107.5万美元,增长15.1%。
六、交通、运输、邮电
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增加值4亿元,增长12.1%。全年对外运送旅客139.5万人次,其中:铁路运输58万人次,增长9.6%;公路运送81.47万人次。铁路货运量40万吨。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完成增加值1.62亿元,增长7.6%。业务收入完成21600万元,增长12.4%。本地固定电话用户数12万户,下降11.4%,其中住宅电话10.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0.94万户,增长31.7%。年末每百人拥有电话53.5部,每百人电话用户数比上年增加4.8部。国际互联网用户20056户,增长26.0%。
七、财政、金融、保险
全年全部财政收入完成32151万元,比上年增长39.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2291万元,比上年增长45.4%,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各项税收收入完成16733万元,比上年增长74.6%,其中:增值税完成2280万元,增长21.0%,营业税完成5805万元,增长52.3%。非税收入完成5558万元,比上年下降3.3%。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53969万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农林水利事务支出17947万元,下降12.2%,教育支出43999万元,增长4.0%,社会保障就业支出10880万元,下降0.5%,医疗卫生支出21158万元,增长9.7%。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大幅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50379万元,比上年末增加192103万元,增长29.2%,总量创历史新高,增幅比同期提高17.7个百分点,其中:储蓄存款678780万元,比上年增加128285万元,增长23.3%,人均储蓄存款6863元;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26766万元,比上年增加59062万元,增长35.2%。
保险业务快速发展。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几年来,新华保险、国元保险、平安保险等进驻砀山。2010年保费收入27407万元,其中:人寿保费业务收入17700万元,增长35.3%;财产险保费收入2821万元,增长58.8%。新华保费收入5049.8万元。保险赔付支出3815.5万元,其中人寿险赔付支出464万元,增长13.7%;财产险赔付支出2382万元,增长212.3%;新华保险赔付86.5万元。
八、教育、科技、文化、卫生
年末,各类教育学校298所,其中:小学222所,普通中学56所,特殊教育1所,幼儿园15所。在校学生147361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生69027人,比上年下降6.9%;小学在校生64554人,比上年下降11.2%。普通中学专任教师3471人,比上年增长1.3%;小学专任教师3985人,增长1.8%。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毕业升学率44.31%。
2010年大力实施科技兴县发展战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自主创新。全年申报专利90项,专利成果得到转化的有48项。争取国家、省、市级科技项目6项。2个项目列入安徽省2010年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项目计划。年末各类民办科研机构15个;各类农业科技服务中心10个;镇畜牧兽医服务站13个。2010年组织科技人员送科技下乡活动,举办科技培训班5次,发放技术资料2万份。重点推广了壁蜂授粉、频振式杀虫灯、粘虫板、新型水果袋、水果高接换头、沼气综合利用、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的利用等20多项新技术。
文化市场繁荣。全年有7个镇建立综合文化站及配套设施, 20个农家书屋配备了1700余册图书,30种报刊杂志,100余张光碟。全年放映农村电影4296场,城镇广场纳凉电影120场。图书馆全年接待读者12000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举办了“庆元旦联欢会”、“砀山老乡恳谈会”、“五四”联欢会、“红歌会”、“可口可乐杯”少儿书画大赛、各类文化活动20场次,观众近10万人次。参加文艺比赛成绩显著。赴北京参加“第十七届全国推选文艺新人活动”,获3个“十佳”、4个“十优”。文艺创作稳步推进。创作了电视连续剧2部,小品6个。文化市场管理逐步加强,今年举行两次网吧专项整治行动,共检查网吧890家(次)。停业整顿3家,取缔一家。年末拥有文化馆、书画院、图书馆、广播电台、网络公司各1个。
2010年,是卫生事业大转变的一年。中央政府加大了对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把乡镇医院全部纳入事业管理,人员工资由县财政统一发放。设立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2010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732982人。年末拥有医院、卫生院24个。实有床位数1708张,增长7.0%,卫生技术人员1897人,增长13.9%,其中:执业医师993人,执业助理医师278人,注册护士537人。乡镇卫生院18 所,床位802张,卫生技术员894人。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公安年报统计:2010年末,全县家庭总户数276406户,总人口989349人,其中男性507459人,女性481890人;非农业人口133962人,增长6.4%。当年新出生人口13227人,出生率为13.45‰;死亡人口5445人,死亡率5.50‰;人口自然增长率7.95‰。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20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1526元,比同期增长30.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506元,比同期增长22.8%。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45.4%。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3469元,增长14.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926元,比上年增长15.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4%。农村人均住房面积24.9平方米,增长3.3%。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24969人,增长7.7%。应征养老保险金9500万元,发放养老金14726万元。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3500人。参加医疗保险单位365家,参保人数3.9万人,征收医疗保险费2765万元。2010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参保人数5.33万人。征缴保险费639.95万元。支付医疗费用575.75万元。参加失业保险人数35719人,征收失业保险费451万元,发放失业金166万元。工伤保险参保单位85家,参保人数22000人,征收保险费149万元。支付工伤费用56万元。
2010年,城镇低保人口6586人,下降9.9%,发放低保费用1102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口35291人。发放低保费用3309万元,对生活困难群众做到了应保尽保。年末各种福利机构18个,床位2236张。五保户供养人数4380人。全年销售福利彩票1224万元。
注:
1、本公报中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均为省反馈数据。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工业增加值数据、效益指标均为快报数。
4、人口数为公安年报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