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
第一章 总 则
为大力实施“工业强县、产业富民”发展战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切实提高我县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依据
1、《关于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2、各产业发展规划
二、规划范围
砀山县域内各类工业企业
三、规划期限
《砀山县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的规划时间为2020—2025年。
第二章 发展基础
一、总体情况
“十三五”以来,全县工业战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围绕县委、县政府的战略部署,紧扣发展主题,负重加压,逆势奋进,突破制约促发展,挖掘潜力创特色,实现持续发展,在壮大园区经济、提升优势产业、扶植龙头企业、加大项目投入、打造知名品牌上大做文章,狠下功夫,呈现出结构不断优化、贡献日益突出的良好态势。
1、工业化程度已进入淘汰落后产能、产业质量提升阶段。
整顿“散乱污”企业476家,关闭砖瓦窑厂46家。
2021年规上工业营销总收入112.8亿元,较2015年减少50.07%;规上工业增加值18.3亿元,较2015年下降69.81%。
第三章 发展环境
一、发展的机遇
1、外部环境。
我们面临中央、省、市的放权强县战略、中部崛起战略、长三角一体化、中原经济圈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等诸多机遇,都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政策机遇全面好转,我县被纳入皖北地区整体扶贫开发范围,每年可获国家、省财政特别支持,被确定为国家级扶贫重点县之一,工业园区建设在贷款贴息、用地优先等方面可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四是沿海及大中城市转移产业为新一轮技扩改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沿海劳动力的缺乏、工资水平的提高、市场空间的限制以及大中城市生态环境的要求,沿海地区及大中城市纷纷进行产业转移,搬迁到我县的企业将不断增多,为我县培育、完善产业链条提供了绝佳机会。
2、自身优势。
一是交通区位改善。郑徐高铁客运专线、德上高速建成通车,全县交通区位全面改善,发展优势进一步明显。二是资源调配便利。林木资源丰富,为板材家具行业提供充足的木材资源,水果资源丰富为水果加工行业提供了充足的果品资源,紧邻江苏徐州重工、郑州电子产业区为我县大力发展机械电子产业链条提供重大机遇。物流业发达,工业企业所需原材料均能从本地或就近的城市得到配套供应。三是产业基础良好。果蔬加工、板材家具、纺织服装、畜禽加工产业都形成了一定规模,机械电子产业初具规模,在全县的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园区经济呈现区域化的产业特色,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壮大,带动作用明显。四是民间资金雄厚。2021年底各金融机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71.6亿元,同比2015年增长142.24%;各项贷款余额333.9亿元,同比2015年增长240.05%。民间投资工业意识较浓,市场信息畅通,民营经济活跃,随着鼓励投资创业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将极大地激活投资创业的热情。
二、面临的挑战
1、竞争更激烈。
从全国视野看,新一轮发展势头锐不可挡,西部地区得益于大开发政策的支持,后发优势十分明显;东部地区在原有经济规模基础上,又开始了新一轮大发展;中部地区在“中部崛起”战略的激发下,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从全省范围看,合肥、芜湖、马鞍山、蚌埠等市县区无论从经济总量、产业结构,还是从发展速度都领先于我们,紧随我县的丰县、单县其发展势头咄咄逼人。可以说,前头标兵越跑越快,后面追兵越追越勇,我们必须在夹缝中求生存、求突破。
2、挑战更严峻。
受疫情影响、“中国制造2025”宏伟规划指引及启动经济内循环政策导向,随着中央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不断增强,投资灵活度、速度将有所增加,为保障基本良田供应,“地根”可能偏紧,同时国家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客观上对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些领域带来压力,压力和机遇并存。同时,随着改革和发展的深入,深层次的矛盾不断产生,新的问题也将随之涌现,这就是对全县上下驾驭发展能力的重大考验。
3、压力更巨大。
这主要是我们在加速发展中存在的诸多制约因素和不足。从企业规模看,规模仍然偏小,过亿元的工业企业不多,过10亿元的工业企业只有圣沣食品、红润铜业二家。从产业结构看,层次偏低,高新技术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
4、能源更紧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大,国家产业政策逐步严格,传统产业的发展与煤、电、油、气的供需矛盾越来越大,新能源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滞后,落后产能淘汰的实施,将制约我县经济的发展。
第四章 战略任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供给侧改革为动力,以经济内外循环联动为引领,以补链、延链完善产业链条为目标,扩大投资、做大总量、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高效益为主线,推动工业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二、总体目标
“十四五”时期,全县工业投入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65:30,确立工业主导地位;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保持在95%以上;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水平不断提高,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率和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年均削减率达到国家规定要求。
三、具体目标
结合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情况,“十四五”期间,立足制造强县建设目标,坚持盯着项目干、围着企业转,从3大方面入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技术改造,巩固存量基础。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并结合砀山实际,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每年跟踪推进30个以上重大技改项目;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每年选树一批品牌培育示范企业、名牌产品和质量标杆,提升纺织服装、果蔬食品、机械电子、板材家具等传统支柱产业的品牌实力;推进智能制造,每年支持10个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互联工厂、数字化车间、自动化生产线和“机器换人”项目;有序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区入园。
坚持创新引领,增强企业活力。推动建设电动三轮车、工业机器人、电器元器件、果蔬食品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力争每年新增2-3家;培育创建工业设计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开发应用首台套技术装备和首批次新材料;开展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提升行动,激励制造企业专攻主业和细分市场;支持海升、光大、科技等重点企业实现两化融合发展。
深化项目建设,提升产业链水平。制定实施砀山县重点产业创建提升五年行动计划,会同各园区聚焦主导产业,突出优势特色,精准开展“双招双引”,打造一批百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具体来说,一是推进果蔬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条,促进果蔬食品产业向果蔬功能性食品开发、果蔬生物发酵技术与萃取技术开发与应用、果蔬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等价值链高端发展。二是推进机械电子产业补链与扩能升级,依托双鹿车业、奥瑞格新能源等企业,推进整车项目,引进关键零部件配套,促进电动三轮车向规模化方向发展;支持泰来电气设备、耐得电器、万佳电子、红旗电缆等企业扩产增能;加速推进不锈钢带、汽车配件、高铁配件、伺服电机等重点补链、延链项目建设。三是依托高铁新区、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园区以及润达纺织、国泰国华等重点企业,加快发展纺织服装产业,支持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机器换人”,着力破解长期困扰产业发展的“招工难”短板;加快推进品牌建设,实现由贴牌生产向自主品牌转变。四是推进板材家居产业延链与转型升级,随着人们对绿色环保需求的日益提升以及国家对板材家居产业的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县传统的板材加工业产业必须加快产业升级,进行环保生产,提升产品质量。支持企业开发负离子板材、防火板材等高科技产品,推动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开展定制家居、成品家具绿色生产,推动板材家居产业向绿色环保板材方向发展。
第五章 工业布局
通过“十四五”的调整,初步形成层次清晰,特色明显的工业布局。
一、优化板块空间工业布局
着眼于砀山的交通、区位和产业优势,系统整合资源,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G310国道、S101省道、德上高速连接线为轴线的“一点三线”工业发展格局。产业布局的重点是突出特色,发展产业集群,形成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全县各板块要以产业发展为主线,着力打造以支柱产业为标志的板块特色。
主体板块:以县城为中心,以经济开发区、高铁新区为核心,加速制造业升级换代,推进机械电子、新材料、包装印刷、服装皮具、工业设计、创意服务、现代物流等产业发展,建设现代制造业中心。主动承接先进地区产业转移,加大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建设成集群式制造基地,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尽快打造医疗器械产业园、高端数控产业园、包装产业园、装配式建筑产业园、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园、广建玻璃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汽车配件产业园。
310国道板块:加速果蔬加工、新能源等支柱产业发展,推进农产品加工和生物质发电、垃圾发电、磁悬浮微风发电等新能源战略性新兴发展。着力打造果蔬加工产业提升和转型示范样板、中国果蔬加工业基地,改造提升传统资源型产业,果蔬食品制造业,要加快升级转型,完善并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新能源产业要整合资源,实行生物质、垃圾资源利用最大化,改进技术含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长久发展。积极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园。
S101省道板块:着力规划和培育与高铁新区节能环保产业和机械电子产业、薛楼板材加工园功能区块定位,并对接的相关产业。积极引进和培育机械电子产业项目、节能环保项目、木材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林木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带动农民致富。完善基础设施、规划产业布局,积极实施产业对接战略,放手发展外向型经济,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积极筹建高铁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和汽车配件产业园,将S101省道板块建设成为机械电子制造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板材家具产业基地。
高速连接线板块:依托水果产业基础,做大做强以水果、包装、仓储、物流、电子商务为主的现代物流园。
二、打造工业园区发展“航母”。
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努力为工业经济发展拓展新的空间,搭建新的平台,打造规模化、特色化的重点工业基地。
以县经济技术开发区、高铁新区、薛楼园区为龙头,以果蔬加工、机械电子双首位产业为重点,配套发展各具特色的功能工业小区,打造成主导产业优势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经济增长极。
加强园区管理,明确园区的规划与产业定位,打造产业特色,增强产业集群功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拉开发展架势,完善招商引资的硬环境;引进和建设龙头标志性企业,扩大规模和实力;坚持市场运作,创新建设模式,实现园区和企业双赢;规范各项管理,构建和谐环境,打造工业园区招商品牌。
第六章 重点产业
通过“十三五”的发展壮大和整合提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逐步形成以果蔬加工、板材家具、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等四大工业产业为主的工业新构架,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果蔬加工产业:
坚持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路子,加快产业升级,积极补链、延链,完善产业链条。以延伸产业链条为导向,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行业组合,发展集群经济,形成一批能带领行业发展、上规模、上档次的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打造中国水果加工“航空母舰”。重点扶持海升集团、科技食品、兴达罐业、熙可食品、展望食品等骨干企业。加大加工产品结构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开发和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发展成为多品种、多功能、高品质的现代加工产业。到2025年,力争果蔬产业产值达200亿元。
2、板材家具产业:
以薛楼板材加工园、张老家板材加工园为平台,依托丰富的原材料优势,发挥汇金木业、佳华木业、中林木业等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做深、做精板材加工业,重点发展高档木地板、高档建筑模板、家具板、生态板、车船用板等产品,扩大开发人造板、家居板材等生产规模。加大家具制造等知名企业引进力度,支持自主品牌建设,引导企业大力开展自主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到2020年,力争板材家具产业产值达200亿元。
3、纺织服装产业:
以“技术改造、品牌建设、补链招商”为重点,大力发展技术先进、引领时尚、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纺织工业体系。加快棉纺织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以装备升级为先导加快产业升级,引导和鼓励棉纺织企业采用各类新型纺织技术更新改造落后生产能力,提高整体装备水平。通过技术改造,加快发展高档精梳、多种纤维混纺、色纺纱和差别化、功能化化纤混纺纱线及交织、高档色织织物,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加快专用纺织品和家用纺织品生产企业的引进,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服装行业升级和品牌创新,支持企业由贴牌加工向自主品牌转变。重点加强高档色织衬衫、牛仔系列服装、时装、职业装、针织服装、休闲运动装和童装等七大类服装的发展,培植一大批服装产业链龙头企业。加快面辅料的引进配套发展,增强服装产业竞争优势,实现转型发展。引导企业加大产品设计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着力打造砀山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新优势。力争至2020年,纺织服装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级规模。
4、机械电子产业: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以柔性化、灵捷化、智能化、信息化为方向,依托双鹿车业、奥瑞格新能源等企业,推进整车项目,引进关键零部件配套,促进电动车向规模化、全产业链化方向发展;重点扶持兴华电缆、红旗电缆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面向钢铁、化工和医疗等领域的特种光纤。依托万佳联众、耐德电器、悦得自动化等企业,大力发展电脑配件、通讯设备、电工电器、汽车电子等电子信息产品。依托不锈钢带、汽车配件、高铁配件、伺服电机等重点项目,加快机械制造产业园建设。到2025年,机械电子产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
5、战略性新兴产业:
依托上海季明生物工程公司环保装备制造和秸秆综合利用、衢州恒创公司智能环保灯具灯杆生产、湖南亿秭环保装备制造、光大生物质发电和垃圾发电、索力德风电集团磁悬浮垂直轴微风发电装备制造、华洁环保固废资源化利用等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积极开展环保装备制造和环保产品生产、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固废资源化利用、余热利用、生物质发电、风电、沼气等新项目、新产品、新工艺的推广与应用。围绕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引进上下游企业。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达到50亿元。
第七章 政策措施
一、健全发展机制
1、积极打造宽松的营商环境,促进经济高速、高效发展。
树立“项目为王,一切为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就是民生福祉”理念,积极打造服务型机关。实施重点项目“领导联点、挂牌保护”制度。积极维护企业权益,未经领导批准、项目负责人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进入项目实施地点,影响或妨碍项目建设和企业运营。违者追究个人及单位责任,情节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
2、纪检监察部门成立专班进驻行政执法部门,整顿、清理执法乱象,彻查、严打野蛮执法、乱执法行为,重塑政府形象,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3、建立健全业务审批责任考核追究奖惩制度。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建立健全清单化、闭环式工作机制,简化工作流程、加强业务指导、强化时效管理;夯实业务审批人员的责任与义务,调动业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担当精神,提高业务人员业务水平,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促进经济发展;
4、成立专职政策研讨工作组。积极研讨各项政策,一方面避免政策执行“一刀切”现象,结合各地典型经验与我县实际情况,拟定切实可行的执行方案,为我县企业发展提供最大限度的腾挪空间、时间、手段,引导企业依法经营,切实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障企业健康发展;一方面积极研究国家、省、市有关优惠政策,最大范围、最大限度地为砀山经济发展争取政策扶持。
5、每年定期召开全县经济发展大会。总结砀山县及其他地区典型的经济发展经验,指引企业发展方向;表彰为砀山县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积极营造亲商、尊商、稳商、安商的氛围,激发为砀山县经济发展而奉献的热情。
6、组建专家工作组。积极研判产业发展方向、趋势;积极对接高校、科研院所,发现并引进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产品,促进我县产业升级换代,引导企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转轨;特别是迭代性、颠覆性的技术与产品,充分发挥产业引导资金杠杆作用,积极引进资本、培育新的龙头企业、拳头产品,围绕龙头企业、拳头产品完善产业链条。
7、积极对接友好城市。增强“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的意识,知耻近乎勇,积极行动,建立健全对标学习江浙沪经济发展长效机制;积极对接徐州、杭州等发达地区对口城市,结对共建、定点定向招商,积极承接符合我县产业政策、相对完善的产业链转移;积极打造“窗口+研发+生产基地+产业链条”合作共建示范县;深入开展专业化工作能力提升行动,要强化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思维训练、专业精神培育,努力做到心中有底气、手里有办法、工作有路子。
8、根据砀山县产业规划与县情,充分利用有关政策,争取政策扶持,促进砀山县经济发展。各单位部门要积极辅导企业创造条件,努力争取国家、省、市各项资金支持,引导、扶持我县产业企业发展。
9、组建行业协会。政府促进,组织协调分行业成立行业协会,协会企业之间定期召开经验技术交流大会;形成行业自律,协调本行业间各企业有序合作,避免恶性竞争;促进行业间龙头企业带动效应的充分发挥与行业健康发展,协商把控行业产品、技术、工艺发展方向;积极打造订单分享、技术分享、合作共赢机制,形成松散的企业集聚、产业集成,增强砀山县产业市场占有率、竞争力与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