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信息公开 > 砀山县人民政府(政府办) > 新闻发布 > 新闻发布会
浏览量:   字体:【    】

砀山县民政局“乡村著名行动”工作新闻发布会

文章来源: 县委宣传部浏览量:发表时间:2024-08-17 14:59
字体大小:【    】

发布会时间:2024年816日  发布地点:砀山县委宣传部会议室  发布单位:民政局


主持人:

各位领导,媒体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砀山县民政局“乡村著名行动”工作新闻发布会。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新闻媒体有拂晓报社、砀山县融媒体中心、砀山广播电视台。下面请砀山县民政局党组成员李洁对砀山县民政局“乡村著名行动”工作进行发布,大家欢迎。

发布人:

各位领导,媒体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砀山县民政局党组成员李洁。

下面,我来发布砀山县民政局“乡村著名行动”工作开展情况。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发挥地名工作助力“皖美”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根据民政部、安徽省民政厅、宿州市民政局关于开展“乡村著名行动”的工作安排并结合我县实际,从2023年起利用3至5年时间在砀山县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该行动明确了5方面14项重点任务,涵盖地名方案编制、命名设标、文化保护、采集上图、信息服务等地名工作的各个环节,具体包括织密乡村地名网、健全乡村地名标志体系、发展繁荣乡村地名文化、深化地名信息服务、促进地名利农惠农等内容。通过全面加强乡村地名管理把乡村精准治理基础夯实起来,通过繁荣地名文化使乡村文化活动活跃起来,通过深化地名信息服务把乡村与城市联通起来,通过挖掘区划地名内在价值把乡村资源要素释放出来,进而把区划地名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彰显开来,不断满足乡村建设需要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砀山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健全机制强化各项保障,夯实地名规范命名基础。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政府牵头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县民政局、县公安局等10个部门联合出台了《砀山县“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构建了政府领导、民政牵头、相关部门协同、基层参与的试点工作机制。二是健全机构设置。13个镇均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设有联络员。及时调整了砀山县地名区划委员会成员单位人员及其职责,明确各部门、镇(园区)工作职责,完成了地名审批权限移交,建立了地名备案和公告、地名管理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夯实了地名规范管理基础。三是强化资金保障。砀山县财政累计投入470余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标识设置、“互联网+地名”建设、地名文化公园建设等,推动“乡村著名行动”有力开展。

二、创新乡村特色地名标志,规范乡村地名标志设置。砀山县积极探索“互联网+”的管理服务模式,建设了二维码地名标志管理系统,创新设置T形二维码道路名称标志牌和门(楼)牌,并标示砀山城市L0G0。二维码系统展示地名文化、特色产品等信息和查询、缴费等便民服务功能,标识设置为社会各界提供准确地址定位。目前已完成92条道路22537块路牌、门牌设置,各镇驻地设置街路巷二维码标志牌162块,国道、省道沿线农村居民点地名标志牌设置160块,国道G310至文家河梨花观赏路线的村设置特色地名标志牌20块,健全了乡村地名标志导向体系。采用第三方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巡查维护维修工作,确保标志牌完好整洁、规范标准。

三、推动示范区域辐射带动,积极助力乡村文明繁荣。选定良梨镇魏寨村、李庄镇吴庙村为“乡村著名行动”示范点。一是善用地名文化,发展乡村文旅。会同相关部门共同打造特色精品民宿街区——梨树王民宿片区,投资近4000万元,建有民宿53间,结合传统诗词、地理方位、建筑特色等命名了听荷书屋、坡上、树屋、有客等13间特色民宿,实现年均营业额200万元以上,带动销售农副产品2300万元,年均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20余万元,间接带动当地村民100多人创业就业。二是活用地名标志,发挥导向作用。命名、标识村级街路巷23条,设置路牌43个,编码357个门牌号,利用本土梨树文化元素设计制作特色门牌和地名标志牌。三是巧用墙体文化,打造文化阵地。积极挖掘乡村文脉,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绘制道路街巷地名文化墙,打造红色游园,组织老党员向游客讲述砀山地名故事、村史文化、红色历史。四是妙用示范引领,实现抱团发展。推动地名标识品牌建设,创新编制“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从魏寨村到良梨村形成“一条线”,设置服务代理中心、法治广场、百姓大舞台、物流点、益农信息社等引导标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五是多用民俗文化,传承文化保护。重点打造两个地名文化公园。砀山县结合两个千年古镇、一个千年古村,深入挖掘皖北特色民俗文化,建设五巷一馆,其中侯楼民俗文化村和皖北农耕文化馆,修复改造房屋150平方米,新建展馆900平方米,收集展品千余件;同时在吴庙村重点打造了省级非遗蓝印花布、百年梨树园、香油坊、印染坊、关帝庙等15个特**域,设置标识标牌35个。将吴庙村历史古迹、文化遗产、道路命名等编撰成17个故事,通过导游解说的方式带领群众了解吴庙文化,推动乡村地名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四、组织实施地名信息服务,深入推进地名成果展示。一是推动地名信息采集上图。通过聘请第三方及组织县镇村人员组建专业技术队伍,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数据资料制作调查目录清单、开展高德百度地名核查上图工作,修改完善地名信息,形成乡村地名点亮对比表。共采集上传地名信息点638处,完成76个重点推荐宣介地名词条。二是建立《砀山县地名采集库》。明确命名采词规则,收集了1279条地名采词建议,为乡镇编制地名方案提供了丰富的采词资源。三是搭建区划地名信息平台。将乡村自然地理实体、道路街巷、居民点、公共服务设施、旅游景点、助农企业等以“一张图”的形式来展示场景;按照“一村一码”,录入道路导航、本村及附近旅游景点、特色产业等点位信息,并绘制了村级平面示意图及导向图,方便快递进村、农货进城,助力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发展。四是加强“地名+农产品”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制定“砀山酥梨”“砀山黄桃”等“地名+农产品”地理标志地方标准,建立完善“地名+农产品”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点亮“中国酥梨之乡”特色名片,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共享”。

五、深入挖掘地名文化资源,切实讲好地名文化故事。一是弘扬地名文化,讲好地名故事。举办“赓续历史文脉,留住美丽乡愁”地名文化展、《这场展览,带您探寻砀山地名之魅力!》地名文化网络展,拍摄全景VR宣传片、《梨树王》《梨花广场》《千年古镇周寨镇》《龙泉寺》《红色地名孟楼》《二公祠》(动画片)等地名短视频,通过抖音、公众号发布《老崔说砀山》《三省井》等地名文化短视频,讲好地名故事。出版《砀山县地名志》(约61万字,收集地名3183条)、《砀山县地名录》(计40.9万字,收集地名2931条,是砀山县第二个地名志书),全面反映砀山各类地名的更迭、县域面貌的变迁和行政区划调整等,记载了砀山地名历史脉动。二是发挥联检作用,助力平安边界。以皖鲁线第五轮联检工作为契机,联合山东省单县在“三省井”边界文化公园举办了特色文化展。组织砀山年画、砀山兰花印染技艺、砀山蝌蚪文等6个“地名+非遗”项目,以及部分企业代表,携带非遗文化作品及砀山“地名+农产品”参加展示。三是组织学习培训,加大宣传力度。县政府将《地名管理条例》的学习纳入县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内容;组织县直单位积极参与民政部《条例》有奖问答活动。砀山民政微信公众号发布《条例》、《实施办法》内容图解,建立砀山地名故事专栏,发布13条特色地名故事。发放宣传折页10000份、地名上图用户手册10000份,通过悬挂横幅、LED屏播放等方式积极向群众进行宣传和讲解;编制培训、宣传手册,逐镇进行业务培训,举办培训调度会18场,参与人员248人次。四是深入基层一线,举办特色活动。收集全国地名谜语150条,编写砀山地名谜语31条,开展了趣味地名竞猜活动,编排了地名快板、小品等节目,提升了全民对于地名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地名是一方水土一方人对一定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是记忆的乡愁和历史的符号,而“乡村著名行动”是地名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下一步,砀山县将通过地名方案编制、建立乡村标准地址和数字门牌建设、信息共建共享、地名“一张图”绘制、继续打造示范点以及成果汇编等,打通地名服务“最后一米”。

发布完毕,谢谢大家!

主持人: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