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性规划,遵循规律
理性看待校外培训作用,树立科学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孩子的禀赋特质、兴趣爱好,以孩子健康成长为主要目标,在孩子学有余力的状态下,选择孩子真正喜欢、感兴趣的非学科培训项目,引导他们拓展知识、发展兴趣、增强综合素质,避免盲目攀比、跟风报班。
二、谨慎选择,注意资质
在选择培训机构时,要认准资质,选择有办学许可证、营业执照且信誉良好的培训机构,可登录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查询相关校外培训机构信息。此外,还应注意核对实际培训地址、培训内容是否与办学许可证上注明的一致,并对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教学环境、硬件设备等情况进行实地查看,避免被商家虚假宣传误导,落入消费“陷阱”。
三、签订合同,保障权益
在选定培训机构后,务必要与校外培训机构签订由教育部和市场监管总局制定的《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2021年修订版),签订时,应仔细查看合同条款是否明确培训范围、培训费用、退费程序、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解除合同的条件等内容,切勿轻信商家口头承诺,对于约定事项一定要写入合同条款书面留存,并妥善保管合同,以便在发生纠纷时依法维权。
四、理性支付,科学消费
在缴纳费用时,应尽量避免一次性缴纳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培训费用,且不要超过5000元,避免“退费难”和“卷钱跑路”风险。特别要警惕以“充值赠送”等方式诱导超时段、超限额收费。同时,要注意缴费安全,切勿通过转账或现金等方式向个人账户缴纳培训费。缴费前,要确认收款方单位名称与培训合同、机构证照上的名称是否一致。缴费后,要及时索要正规发票及收据。
五、消费纠纷,依法维权
在接受校外培训服务过程中,如遇到权益受损问题,消费者要及时收集好证据,可选择先行与校外培训机构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及时拨打当地12345、12315电话或向当地监管部门进行投诉举报,还可通过申请仲裁或司法途径解决,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