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信息公开 > 砀山县人民政府(政府办)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 中长期发展规划(五年规划)
浏览量:   字体:【    】

砀山经济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2013-2030)

文章来源: 砀山县政府浏览量:发表时间:2017-03-16 09:37
字体大小:【    】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园区设立及审批
砀山经济开发区于2006年9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筹建,面积为5.52平方公里。
随着开发区内企业入驻逐渐增多,现有规模已无法满足开发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求;为了使开发区内土地利用性质与产业的加速发展相协调,适应县城新的总体规划编制要求,实现砀山县经济未来发展的新要求。开发区有必要进行新一轮的扩区发展规划。2012年12月提出了安徽砀山经济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将开发区面积扩大至19.02平方公里,进行统一规划。
第二条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5)《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2011);
(6)《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7)《安徽省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编制大纲》(2013);
(8)《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9)《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
(10)《砀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11)《砀山县城总体规划》(2010—2030);
(12)《砀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3)《砀山经济开发区扩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12);
(14)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15)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
第三条 规划期限
本次安徽砀山经济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的期限为:2013-2030年;近期为2013-2020年,远期2021-2030年。
第四条 规划范围
本次安徽砀山经济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面积为19.02平方公里,包括开发区原5.52平方公里。扩区后的开发区将包括城东园区和道南园区2个园区,区划面积分别为17.02平方公里和2平方公里。
第二章 编制规划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五条 园区发展现状
城东园区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道南产业基础较为薄弱,配套设施有待完善。
第六条 扩区选址
本次安徽砀山经济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面积为19.02平方公里,包括开发区原5.52平方公里。
扩区后城东园区东至济祁高速公路以西,南至陇海铁路,北至砀城路,面积约17.02平方公里;道南园区位于陇海铁路线以南,北到达突路以北320米,南达良梨路,西抵李白路,东至白石路以东规划道路,面积约2平方公里。
第七条 必要性与可行性
1.必要性
(1)加快融入徐州都市圈和中原经济区的需要;
(2)拓展宿州市城市空间的需要;
(3)提升砀山县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的需要;
(4)解决目前开发区产业发展与用地不足矛盾的需要;
(5)促进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2.可行性
(1)拥有较好的区域经济发展背景;
(2)区位交通条件与自然资源优越;
(3)具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
第三章 总体发展思路
第八条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开发区内产业发展的现状及环境条件,充分发挥砀山的边界区位优势与自然资源优势,按照砀山县委县政府对砀山经济开发区扩区的战略要求,依据《砀山县城总体规划》、《砀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注重工业园区的环境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率,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在规划建设中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发展,把砀山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成为生态宜居、产城一体、配套完善的新型工业园区。
第九条 功能定位
按照国家、省、市及县有关要求,结合现有开发区资源及环境条件,以“生态砀城、活力园区”为开发区发展的主题,扩区后的砀山经济开发区将包括城东园区、道南园区两大园区,结合各园区发展现状,在功能上也各有侧重。
1. 城东园区以果蔬加工业和机械电子业为主要产业,结合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居住、商业等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以及顺堤河滨水景观整治,塑造东部生态宜居的砀城新型工业园区的形象。
2.道南园区规划以商贸物流业为主导产业,结合发展纺织服装业,形成南部现代服务产业园区。
第十条 发展原则
1. 产城一体、宜居宜业,注重综合服务配套和基础设施支撑;
2. 特色产业、集聚集群,注重弥补产业链关键环节;
3. 创新驱动、科技引领,注重体制机制先行;
4. 节约集约、生态优先,注重和谐发展。
第十一条 发展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
秉承大建设、大招商、大发展的理念,抢抓产业转移机遇,实现经济快速增长。预计至2030年开发区工业总产值为540亿元左右,工业增加值约195亿元。开发区范围内产业用地(包括仓储及配套)总面积约为11km2,开发区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为17亿元/Km2。预期土地投资强度不低于160万元每亩及预期每亩,平均税收不低于11万元/年。
2.社会发展目标
在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完善生活服务设施配套,做好水电气等基础设施保障,对开发区电力、供水、供气系统进行增容改造;同时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生产服务性项目、生活服务业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一批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提升园区品味,改善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快产城一体步伐,全力打造宜工、宜业、宜居的生态新园区。
3.建设发展目标
开发区建设发展要从大局出发,立足当前,着期长远,优化整合园区内现有资源,针对两个园区的特色,发展各有侧重。通过本次扩区规划,进一步调整砀山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布局,重点加强轻工制造业(果蔬加工)、机械电子业和商贸物流业的规模投入,适当发展新能源产业和轻纺及服装制造业。两园区以实现共赢发展的原则,注重内外合作深入发展,并进一步协调区域协调发展,努力打造科学发展的合作园区。
4.生态发展目标
开发区建设要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推进园区经济战略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高度和谐统一。在全区营造重视生态文明的浓厚氛围,形成发展生态经济的规划布局、政策制度、体制机制和增长方式,形成
以生态工业为重点的生态经济产业体系和产业结构。各种污染物排放量逐年削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自然环境更加优美,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标准,饮用水水源达标率100%;园区环境进一步优化,以垃圾一体化处理、污水处理、美化绿化、生态园区建设为重点的产城一体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取得明显成效;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第四章 产业发展规划
第十二条 产业发展思路
1.明确主导产业和发展重点,提高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进一步细化产业分工,引导产业集群发展;
2.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制定本地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细则,加强政府有效引导和产业整合;提高企业科技研发水平,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业层次;
3.树立开放意识,积极迎接东部产业转移,着力引导一批对砀山经济开发区发展有明显牵动作用、或弥补本地产业链缺陷的重大项目;
4.重点培育轻工制造业(果蔬加工)、机械电子业、商贸物流业三大特色产业集群,构建特色产业链;
5.加强产业配套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和轻纺及服装制造业。
第十三条 产业发展原则
1.特色、错位发展原则
2.集群、集约发展原则
3.承接产业转移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十四条 产业发展导向
1.城东园区
主导发展轻工制造业(果蔬加工)和机械电子业,辅助发展新能源产业;
2.道南园区
道南园区主导发展商贸物流业,辅助发展轻工制造业(轻纺及服装制造)。
第十五条 主导产业发展
针对开发区现有产业的发展及自身环境资源条件,将开发区的主导产业定位为:轻工制造业(果蔬加工)、机械电子业和商贸物流业。
第十六条 辅助产业发展
结合园区现状产业基础及发展条件,辅助产业发展定位为:新能源产业与轻工制造业(轻纺及服装制造)。
第五章 空间布局规划
第十七条 总体空间布局
1.空间结构
规划以原砀山经济开发区为基础,扩展城东、道南两大园区板块,形成“一区两园”的空间布局结构。其中,城东园区作为面积最大、最有产业发展基础的园区,将以轻工制造业(果蔬加工)和机械电子业为重点,以新能源产业为辅助,努力将园区发展成为开发区的核心示范带动区。道南园区充分利用陇海铁路线和郑徐高铁的优势,发展以商贸物流业为主,以轻工制造业(轻纺及服装制造)为辅助,打造新的产业园区。
2.用地布局规划
(1)工业用地
砀山经济开发区两大园区板块,主要以工业用地为主,考虑园区生产与生活的完整性,适量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居住、道路交通、绿地广场及市政设施用地等。开发区内工业用地面积约8.18 km2,占总用地面积的43%。
(2)物流仓储用地
规划物流仓储用地位于城东园区济祈高速线以西部分及道南园区靠近陇海铁路部分。规划仓储物流用地面积约1.88 km2,占总用地面积的9.86%。
(3)居住用地
开发区扩区后,居住用地主要集中在城东园区,提供生活配套服务,道南园区内部居住用地较少,主要在开发区周边外围布置居住。开发区居住用地面积约3.15 km2,占总用地面积的16.5%。
(4)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专业市场用地位于城东园区道北路与宴嬉路交口,其他商业设施用地主要集中在城东园区西部。规划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约0.25km2,占总用地面积的1.31%。
(5)公共管理与服务业用地
开发区内规划公共管理与服务业用地面积约0.048 km2,占总用地面积的0.25%。
(6)公用设施用地
开发区内拥有水厂一座,污水处理厂两座及其他供应和安全设施等。规划公用设施用地面积约0.18km2,占总用地面积的0.96%。
(7)道路交通设施用地
规划道路交通设施用地约3.12 km2,占总用地面积的16.39%。
(8)绿地
规划绿地约2.17 km2,占总用地面积的8.44%。
第十八条 居住用地和住房建设规划
城东园区居民安置涉及惠民、科技、古城3个社区,约17000人,未来城东园区内居民就近统一迁至这3个社区。
道南园区实行严格的控违政策,全区范围内规划了3个集中安置区域。扩区涉及到的人口安置在润达路以南、101省道以东的地块。
第十九条 公共管理和公共配套服务用地规划
开发区内规划公共管理与服务业用地总面积0.048平方公里,约占总用地面积的0.25%。其中,行政办公用地约0.02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开发区管委会等政府办公用地;教育科研用地约0.022平方公里,主要包括中小学、幼儿园等用地;医疗卫生用地约0.006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医院等用地。
第二十条 产业用地布局规划
开发区内产业用地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外扩展,城东园区除工业用地外,商业、物流等产业用地也占用一定比例,道南园区用地主要是工业用地及商业用地。开发区整体上产业用地面积约10.31平方公里,占总用地面积的54.19%。
第二十一条 空间管制
城市规划作为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协调城乡发展、资源综合利用、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明确区域城乡空间开发管制范围,制定严格的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措施,为各类开发建设行为规定必须遵守的行动纲领和行为准则。以达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维护社会公平,合理使用各种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化、空间化,实现效率与公平,促进区域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综合开发区的自然资源、工程地质条件、生态适宜性等多方面因素,并结合《砀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规划在砀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范围内划定禁止建设地区、限制建设地区和适宜建设地区。
第六章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规划
第二十二条 政策要求 1.强化规划管理 (1)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 (2)发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引导作用。 2.促进各类项目节约集约用地 (1)严格执行土地供应政策; (2)完善建设用地标准; (3)促进工业项目节约集约用地;(4)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 3.提高存量建设用地利用水平 (1)盘活闲置建设用地; (2)完善批后土地联合监管机制; (3)规范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
第二十三条 具体措施
1.提高容积率
容积率的提高可以增加可用空间面积,符合土地利用意义上的集约内涵,有利于集聚更多的生产要素,增加经济产出,目前整个开发园区的容积率较低,在今后的规划建设中,应适当提高建设的容积率。
2.合理利用开发区内各类土地
土地的合理利用与集中布局是促进开发区内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关键因素,开发区内土地合理布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用地的合理布局
对于不在本次开发区规划范围内的工业项目,包括旧城改造外迁的工业项目、原分布于开发区以外的工业项目未来统一迁入开发区内;并且规定新项目必须统一入驻开发区规划范围内。
(2)居住用地的合理布局
对居住用地适当开发,尽量满足开发区内人口居住需求。由于开发区内土地资源有限,居民的居住安置也可尽量结合周边地块的居住用地解决,并注意集约提高已有居住用地的入住率,利用周边居住用地的土地资源。
(3)商业用地的合理布局
对于开发区内的商业用地开发尽量沿路布置,同时注意受周边工业类型的影响合理确定商业开发的性质。并本着分区集中布设的原则,对同一街区内的商业统一考虑,适度开发。
(4)其他用地的合理布局
开发区内其他用地主要包括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公用设施用地、交通设施用地、绿地、水域及其他用地。对于前三类用地,作为开发区的基础支撑性用地,主要是结合县城及所在区域的整体用地布局布置,与所在地区的整体用地布局统筹考虑。而开发区内的绿地及水体等用地,则主要包括防护绿地与公共绿地,结合工业园区周边及水系蓝线控制线边缘,设置防护绿地;结合道路交口及大片绿地设置公共绿地。
3.动态掌握园区土地利用情况
开发区内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也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所以我们要不断更新开发区的土地利用情况,为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才能更好的促进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带动整个开发区低碳快速发展。
第七章 支撑体系规划
第二十四条 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1.对外交通体系
(1)规划将对G310国道与S101、S223省道城区路段进行升级或改造,对S101省道进行改线至顺堤河以东的城区外围。
(2)S101、S223省道道路红线控制宽度40米,G310国道道路红线控制宽度45米。
(3)增加郑徐高铁、济祁高速两条重要的对外交通线。
2.内部交通体系
根据县城总体规划所确定的道路等级结构、道路类别、机非交通量和人流量,结合区位用地性质、绿化、工程管线及交通组织等的要求,合理确定道路红线及断面,并根据道路性质和规划红线确定相应的路幅。
规划增加支路网密度,工业地块之间道路以支路划分。针对小型企业园,加密支路网,形成标准厂房区域,间距200m左右;中型企业园,适当扩大支路网间距,间距控制在300m-400m之间;大型企业园,形成大地块,支路间距400m-500m之间。
(1)城东园区
依托G310国道、济祁高速和陇海铁路,形成利民路、人民东路、道北路和武陵路为主干道的方格网状道路系统结构;次干道有:鹏程路、丰源路、桐水路;其余道路均为支路,包括薛显路、瑶池路。
(3)道南园区
依托陇海铁路砀山站,形成诗仙路、达突路、白石路的主干道路系统结构。区内拟建设的道路主要有:诗仙路、宴嬉路、白石路、良梨路。
第二十五条 给水排水工程规划
1.给水工程规划
(1)水源
近期两园区水源仍以地下水为主,逐步取消园区内各单位自备地下水源,对现有的地下水源加强规模改造和管网配备,严格控制新增深井;远期规划主要由地面水厂作为水源供水。
(2)水厂
城东园区规划保留自备水井,另在东湖南新建 1座自来水厂,依据县城总体规划,将在道南园区西侧拟建一座水厂,占地规模约4hm2。
(3)用水量预测
近期(至2020年)规划总用水量约为:10.59万m3/d;远期(至2030年)规划总用水量约为12.77万m3/d。
(4)给水管网规划
规划区内给水管网采用环状网供水,给水管网的干管管径为DN400-DN600,给水支管的管径一般为DN200。水管埋深控制在0.6-1.0m左右,在管道相互碰接时,按照小管让大管、压力管让重力管的原则处理。
室外消火栓布置间距不大于120m,距建筑物墙基不小于50m,并至少从DN100的给水管上接入。
2.雨水工程规划
(1)排水体制
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
(2)雨水工程规划
结合现状已建的雨水管网和地势高差,合理划分水域,采用树枝状管网,主干管管径DN500-DN600,次干管管径DN300。
3.污水工程规划
(1)污水量预测
近期(至2020年)开发区污水排放总量约8.47万m3/d(按规划给水总量的80%计算);远期(至2030年)开发区污水排放总量约10.22万m3/d(按规划给水总量的80%计算)
(2)污水厂规划
规划在城东园区布置2处污水处理厂,道南园区西侧布置1处污水处理厂。 (3)污水工程规划
污水管道沿路呈枝状布置,结合现状已建成的污水管网,采用重力自流方式,必要时可设污水提升泵站,送至污水处理厂。主干管管径DN600-DN800,次干管管径DN200-DN400。
第二十六条 电力电信工程规划
1.电力工程规划
(1)电源规划
城东园区内现有220KV双回路变电站1座,110KV变电站2座,新建光大生物质能发电厂于2011年8月并网输电,年实现发电量约2.1亿度,为规划区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保障,目前总投资1.4亿元黄楼110KV变电站项目正在建设中,预计2013年10月底投产运营。高铁新区内现有110KV变电站一座,下一步将建设220KV变电站1座,道南园区的用电也有充分保障。
(2)用电力负荷预测
园区计算负荷预测为367.88万KW。考虑用电不可预见量5%,园区用电负荷约为386.27万KW,再乘以用电综合系数0.5,可得出园区用电负荷约193.14万KW。
(3)电网规划
规划电网采用的电压等级为220KV 、110KV、10KV,规划中除部分工业用电和农村偏远地区外,逐步取消35KV电压等级。加强10KV配电所的规划建设,规划区域内按照250~300m服务半径设置配电所,可单独或结合建筑物底层设置,大型企业可自设配电所。
2.电信工程规划
(1)电信局所规划:结合县城及所属区块整体的电信局所,为开发区服务。
(2)邮政局所规划:规划邮政所与电信所地块结合建设。
(3)广播电视系统规划: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规划建成区有线电视入户率近期达到95%,远期达到100%。
第二十七条 燃气工程规划
1.气源
园区为砀山县城总体燃气供气范围,统一从县城北部的燃气门站供气。
2.用气量预测
至规划末期2030年开发区总用气量为3800万Nm3/年。
3.燃气阀规划
管网采用环状为主、环状与枝状结合的方式;中压主干管成环布置;调压站有效作用半径0.5-1.0Km,占地30-40m2,满足居民生活用气要求。
4.输配系统
管网系统的压力级制采用中、低压两级系统,中压管网起点压力:0.06Mpa,末点压力:0.03Mpa;低压管网出口压力:3000 Mpa,燃气灶前压力:2000Mpa。中压管网采用环枝状结合方式布置,以提高供气的可靠性,低压管网在居民用户集中的区域尽可能布置成环状,在居住区密度不大的情况下,布置成枝状。民用调压站服务半径为 1 公里,原则上 1—2 个小区设一座,而在开发区内建议专门为工业企业布置专用调压站。
第二十八条 综合防灾工程规划
1.防洪排涝规划
(1)充分利用现有的防洪工程设施,防、排兼顾,提高防洪设施的综合利用率;规划区道路与防洪相结合,道路标高不低于相应地段的防洪设防标准.
(2)规划区内排水系统结合排水规划采用雨污分流排水体制,分片将地面水及时就近排入周边水系后通过排水闸将雨水及时排入长江。
(3)设计重现期:砀山开发区扩建区整体防洪标准重现期采用100年。设计洪水位:按历史最高洪水位计算设计。
(4)日降雨200mm,12小时排出;排涝模数采用3.0m3/S·km2。
(5)按照规划防洪标准,提高防洪工程的标准。规划区域整体设防、实行强排,以抵御顶托影响。加高、加固、新建泄洪渠道堤防,对病涵、病闸除险加固,确保汛期安全。建立完善的红色预警报警系统。
2.抗震规划
根据县城总体规划,安徽省城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故该区域的设防标准应设为6级。规划建筑布局应保留必要的空间和间距,使建筑物一旦震时倒塌,不致影响别的建筑或阻塞人员疏散通道。
根据城市抗震设施规划要求,城市抗震疏散通道的宽度不应小于15m,通向疏散场地和市外旷地,或通向长途交通设施。规划开发区内的道路红线宽度为20m以上的道路作为避震疏散的通道,规划公共绿地或开敞的场地均为震灾避难场地,并满足就近、安全、方便的要求,就近疏散半径为0.3-0.5Km,中程疏散半径为1-2 Km的空旷地带。
3.人防工程规划
规划以小区为单元的总体布局有利于人防、战时人口的疏散。同时结合县政府建设地下防护工程。县政府同时作为人防指挥中心:供水、供电、供气、电信等基础设施,是城市生命线工程,需要价格改造部分旧管线,架空明线逐步转入地下,新建工程都要按防空抗震要求施工;在成片集中居住区内和大型建筑必须按建筑总面积的2%设置人防工程,结合民用建筑及公共场所建设,如广场、绿地、停车场、文化娱乐场所所修建防空地下室。
4.消防工程
(1)规划原则
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按照接到火警后消防车能在5分钟内到达责任区边缘的原则,布置消防站。根据规划,本期工程在开发区中部布置1处二级消防站,占地约1000 m2,配置报警、通讯、指挥系统及其它消防设施(投资资金由消防门筹措)。按接警5分钟内达到责任区、最远点或4-7Km为一个责任区段的要求,规划对加工园区内的消防站进行扩建完善。
(2)消防设施规划
消防供水主要以规划区内自来水为水源。消防给水管道与生活管道、生产管道共用。无市政消火栓、无消防通道的建筑密集区应修建消防蓄水池。
对规划区内原有水系尽可能保留、疏浚、拓宽、扩大河道的蓄水量,为消防用水提供更多的天然水源。同时设置可靠的取水设施。
消防栓的间距应小于或等于120m;规划区内主干道上消火栓沿道路每隔120m布置,次干路以150m间距布置,道路宽度大于60m消火栓双侧布置。沿道路设置时应尽可能靠近路口;消防栓距建筑墙体应大于5m,距道边不应超过2m;每个消防栓的压力不小于0.1-0.15MPa,流量不小于10-15L/s。
(3)消防通道规划
依托园区道路网系统,形成主次分明的消防通道。新建道路应充分保证消防车通行。新建筑物必须满足消防间距,配备必要的防火设施。旧区改造亦需按规划要求留出4m以上的消防通道。
消防道路应结合道路规划、统一建设。按建筑设计防火规划考虑道路消防车的通行,其道路中心线间距不宜大于160m。工厂、仓储区应设环形消防车道或可供消防车通行且宽度不小于6m的平坦车道。居住社区骨干道路设计必须满足各种消防车通行要求。
各企、事业单位及大型建筑物应按规范配备消防设施。当建筑沿街部分长度超过150m,或总长度超过220m时,应设穿过建筑的消防车道,建筑物内开设的消防车道其宽度净宽不少于4m。因地制宜建设消防水池。
新建建筑物满足消防间距,配备必要的防火设施。
第八章 生态环境保护及绿地系统规划
第二十九条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水环境整治
对开发区内的水系沟渠沿岸加强绿化,严禁污水随意排放。开发区内的水体地表水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Ⅳ类水质标准。污水不得直接排入水体,通过污水管网排放至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达到Ⅳ类水质标准。不得新建、扩建不通过污水管网而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以及不通过污水管网排放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物等,严禁严重水污染的企业进入开发区选址建设。
2.大气环境保护
开发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大气环境保护措施可通过采用合理的能源政策,鼓励清洁能源的使用;加强绿化,提高绿化率;改变居民燃料结构,提高气化率;规范作业,控制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粉尘污染。
3.环境噪声控制
加强交通道路两侧绿化,降低交通噪声。加强对机动车辆和建筑施工场地及社会生活噪声的管理,减少交通和施工噪声。
区域环境噪声控制标准应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要求。
4.固体废弃物处理
完善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系统,严格控制工业垃圾、生活垃圾随河沿路倾倒,逐步实施垃圾分类袋装化。进行建筑、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加强有害废物的管理和处置。
5.发展循环经济
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先进的工业技术与设备,积极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推进中水回用,加强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
第三十条 绿地系统规划
1. 规划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2)系统化原则。
(3)因地制宜、均衡布局、突出重点、保护特色原则。
(4)“以人为本”原则。
(5)生态优先原则。
2.绿地系统规划
开发区的绿地系统应充分利用现有的顺堤河、利民河,以河道为骨架,拓展延伸,并在道路交口适当增加广场或者街头绿地,形成开发区的防护绿地及居民休闲活动的绿地中心。
3.廊道规划
水体廊道:注重顺堤河与利民河两岸的绿化空间,形成带型廊道。
人工廊道:规划将水体景观引入开发区街头绿地,并通过道路绿带延续,串以居住区绿化,形成人工绿化廊道。
4.防护绿地规划
规划对沿路的厂区及距离住区较近的厂区周边布置一定宽度的防护绿地,减弱工业对于居住及环境的干扰,同时美化厂区环境。
5.公共绿地规划
以社区公园、道路绿化和广场绿化为主题的公共绿地,形成各园区的绿化斑块与绿化线,使园区更具绿意、活力。
第九章 近期建设规划及远景展望
第三十一条 近期建设规划
1.近期建设范围
开发区近期建设以自身综合发展实力为基础,本着“突出重点、集中紧凑、积极配套、改善环境”的原则,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将建设项目的实施进行市场化运作。
2.近期建设重点
(1)开发区投资环境营造
新建道北路与顺堤河交叉口的东部门户景观节点,展现现代经济开发区的整体形象;对城东现有的一处滨水休闲绿地进行重点处理,形成县城广场,提升砀山县城形象;重点打造顺堤河及利民河沿岸的景观,形成具有特色的砀城新形象。
(2)市政道路及管网基础设施
将开发区内的市政道路及管网等基础设施纳入县城总体发展的系统,统一协调,符合县城整体的规划布置。
(3)工业建设
对开发区进行分期有重点的建设。对于城东园区,以顺堤河为界,近期建设顺堤河以西部分,重点发展果蔬加工业与新能源产业,远期建设顺堤河以东至济祁高速,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业;远景将继续向东发展,与李庄镇发展成片。对于道南园区,近期发展北部片区,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业,远期发展南部片区,以纺织服装业为主。
(4)配套居住建设
城东园区自身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生活配套服务区,道南园区则依托周边的生活配套服务,并适当发展生活配套服务。
(5)公共管理与服务设施建设
根据实际需求,改造现有学校,改善校园环境;新建敬老院;完善社区及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6)公用设施建设
对城东园区新建水厂一座;并新建开发区消防站。
(7)社会事业建设
改造安置区及保障性住房的建设;
完善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落实相关的福利计划。
(8)生态环境整治
对顺堤河及利民河沿岸的生态、景观核卫生环境进行整治,塑造优美的滨水景观岸线。
第三十二条 远景展望规划
不断引导开发区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构建开发区“一区两园”的崭新形象;争取在现有基础上有一个大的跃升,力争综合实力进入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0强;并通过技术提升及政策引导创业机制,掀起创业的新高潮,加快打造“转型升级先行区,创新发展试验区,科学发展示范区”,朝着全省一流开发区的奋斗目标前进。
第十章 规划保障措施
第三十三条 政策平台
分别从财税、土地、法制、人才、产业、交通、能源、环保等政策保障方面,提出有效的政策平台,支撑开发区良性持久的发展。
第三十四条 融资和招商引资
建立稳定的城市建设资金投资机制,保障资金到位,严格控制资金的使用范围。尽快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市场经营项目、企业自建项目三位一体的资金渠道。
多方位汲取城市建设资金,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以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引进外来资金,拓宽资金渠道。
第三十五条 体制机制创新
探索和创新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不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审批项目和环节,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第三十六条 失地农民保障
实行多种形式的征地补偿安置方式、加强政府培训、扩大就业渠道、推进农民变市民的户籍制度改革。
第三十七条 组织实施
《安徽砀山经济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一经政府批准实施,即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由政府依法向社会公布,并加以广泛深入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对开发区规划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贯彻执行规划的自觉性,任何单位和个人,非经法定程序,无权对本规划进行修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