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不断持续深化综合医改工作
一是已组建专家团队精准帮扶,不断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召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会议,2家牵头医院分别制定了实施方案,同时抽调一批业务精、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医务人员组建22个专家团队,深入基层,切实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工作落到实处,逐步提升县域内就诊率,进一步降低跨省异地就医率。二是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契机,有力推动城市医联体。积极组织县医院、中医院和部分乡镇卫生院负责人先后2次赴杭州市西湖区开展交流对接帮扶工作,选派14名业务骨干赴长三角地区医疗机构进行进修学习。同时,鼓励县内医疗机构加大与省内外高水平医疗机构深度合作,先后派出50余人次到省内外先进医院进修学习。今年以来,县人民医院与南京鼓楼医院、徐州中心医院、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蚌埠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开展医疗技术合作;县中医医院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蚌埠第二人民医院、宿州市立医院、徐州矿总院开展医联体及专科联盟合作;县妇幼保健院与安徽省儿童医院和省妇幼保健院共同推进技术合作和人才培养。李庄镇卫生院与皖北矿务局总院和蚌医一附院开展专家坐诊、定期会诊、技术指导合作,不断加快镇级区域中心建设步伐。三是县委卫健工委在前期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起草了组建方案,已向县委组织部主要领导汇报,下步将继续加大部门沟通协调力度,争取尽快成立县委卫健工委,统筹推进县域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
(二)不断提升县域内医疗服务能力
一是持续推进健康脱贫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截止到目前,脱贫人口签约37914人,占比63.7%;全县四种重点慢病签约8267人,重点人群签约率78.6%。二是扎实推进县域内重点项目建设。县人民医院传染病诊疗中心和医养结合体已完成主体工程,县中医医院传染病楼改扩建项目及开发区卫生院迁建项目有序推进中,建成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全面提升了我县医疗救治能力。四是深入推进基层卫生工作。扎实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类管理,实行动态调整。今年建成27所标准化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并配备中医适宜技术服务设备,实现村卫生室和社区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完成2家卫生院“优质服务基层行”创建工作。完成乡村医生岗位培训842人,组织62名村医脱产进修培训,开展护理、院感、健康口腔、中医、合理用药、麻精药品管理、病历书写规范等业务培训10余场次,培训3000余人次。五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聘,县人民医院招聘16名专业技术人员,中医院招聘3名专业技术人员,乡镇卫生院招聘8名专业技术人员;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招录20人,乡村医生委托培养招录9人,乡村医生提升学历招录73人;三支一扶支医人员招录9人,有序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工作,进一步充实全县医技人员力量。六是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远程影像诊疗系统实现县域公立医院全覆盖,形成市、县、乡三级远程影像诊断网络,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快数字影像互联互通建设,2023年年底前将我县各级公立医院接入“智联网医院系统”检查检验共享监管子平台。
(三)不断增强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一是平稳有序推进县疾控机构改革,按照国家、省、市改革要求,县级卫健委成立县疾病预防控制局,进一步加强我县疫情防控能力。二是全力做好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防治工作。截止目前,艾滋病上报率达到100%,抗体筛查18.9%,抗病毒治疗成功率93.2%;共发现95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结核病耐药患者3例,处置10起学校散发疫情,新生体检筛查率98.5%,信息化管理98.9%;完成了对13个乡镇的31个农村饮水工程、3个学校监测点和6个城市用水监测点共计144份的水样进行了样品的采集、检测、上报等工作。三是组织开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监督检查2次,对发现的问题建立台账,并立行立改,进一步筑牢生物安全屏障。
(四)全面推进健康砀山
一是大力展爱国卫生运动。组织各镇(园区)及村(社区)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彻底整治“脏乱差”现象。全面完成省级卫生县城的复审工作,砀山新确定16个安徽省卫生村(社区)、8个安徽省卫生先进单位、重新确认7个省级卫生村(社区)5个省级卫生先进单位。二是强化宣传,组织爱国卫生志愿者沿街向群众散发健康科普宣传材料,累计印发宣传材料5000余份,受益人数3000多人。现场接受咨询700余人,免费测血压和血糖550余人,宣传健康大礼包1000份。
(五)做好重点人群服务
一是全面实施落实计生三孩政策。积极引导群众按政策生育,构建有利于生育的环境和条件。落实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帮扶“三个全覆盖”。二是以普惠托育服务为重点做好科学规划布局。今年已完成备案托位数516个,完成129%。累计建成托位数为2561个,千人口托位数为3.35个。三是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优质医养结合示范创建,申报关帝庙镇卫生院、葛集镇卫生院为省级优质医养结合示范中心,创建砀城镇侯楼社区为省级老年人友好型社区。五是大力开展暖民心行动。完成免费6-9岁儿童窝沟封闭6462人,完成率126%,新增牙椅17张,增长率400%。六是不断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水平。截至目前,婴儿死亡率1.6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53‰,孕产妇死亡率0。婚检7494人,婚检率92%;孕优检查2859对,完成任务89.34%,均完成省市考核目标。超额完成农村妇女免费“两癌”筛查,其中宫颈癌筛查10006人、乳腺癌筛查 3324人。
(六)持续中医药健康发展
一是加大中医药工作支持力度。制定《关于印发砀山县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实施方案》,召开4次联席工作会议,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已通过验收。二是开展重点专科和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工作,引进和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提升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能力。三是推动基层中医药创新工作。基层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均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全面完成中医阁建设,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治未病服务岗位。四是加强中医人才培养。建立与长三角高水平医疗机构结对帮扶,选派4名年轻技术人员到长三角高水平医疗机构进修。五是中药产业不断发展建设,种植白芍、菊花、板蓝根等多种中药材900余亩。安徽祥隆药业有限公司以砀山梨为原材料深加工成“润肺膏”。在砀山县良梨镇百年老梨树群及万亩精品酥梨生态旅游观光园等自然景观,为主的中医药产业健康旅游基地。
(七)加强综合监管,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一是加强依法行政。今年以来,共开展执法监督检查2257家次,立案123件,罚款38万元。完成126家国家双随机任务,其中立案处罚12家。二是加强行业安全监管。组织安全生产警示教育200余场,悬挂条幅100 余条,发放宣传资料10000 余份,接受现场咨询5000余人次。对63家单位开展安全大排查大整治,累计排查发现安全隐患181处,全部完成整改。
二、存在问题
我县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取得明显成效,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医疗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基层医疗机构虽购置部分设备,但医技人员不能熟练操作;个别基层卫生院未建成标准化妇幼门诊,基层医疗机构收治病人数较少,床位使用率低。二是医疗服务能力还需提升。优势专科较少,县级医疗机构治疗大病重病能力不足,造成病人流向周边能力较强的医疗机构。三是卫生队伍建设还需加强。基层卫生院绩效分配机制不够健全,培养机制不够完善,导致部分人才流失。队伍结构学历偏低、年龄偏大,全县职业医师研究生以上学历共14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基层卫生院中专学历占比67.1%,在岗村医大专以下学历占比75%,50岁以上占比47%。
三、2024年工作计划
(一)持续深化医改,加快推进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
1.继续深化与北京、上海、杭州、合肥、蚌埠等省内外高水平医院的合作帮扶,针对相对薄弱科室,通过人才引进、科室共建、对口帮扶等形式,开展业务指导,切实提高县级医院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2.围绕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核心指标,努力提升管理水平。积极探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人事薪酬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确保医务人员的工资报酬能够真正体现自己的劳动价值,真正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最大限度的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促进公立医院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循环。3.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持续完善县级医院帮扶机制,争取利用2至3年的时间每个卫生院都打造一个在周边地区比较有影响力的特色科室,逐步扭转乡镇卫生院住院病人少的不利局面,改变群众就医习惯,把更多病人留到基层。加快建设医共体药房和智慧中医药药房进度,在方便群众就医的同时,减轻群众就医负担。4.以考核促提升。从提升业务水平和改进工作作风入手,把工作重心放到业务提高和医院发展上来,聚焦省市考核重点指标,奖励先进,鞭策后进,真正把责任担子扛在肩上,逐步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水平,努力开创卫生院发展新局面。5.积极与医保部门协调,争取医保资金更加向基层卫生院倾斜,加快推进基层卫生院“日间病房”,方便群众就医,同时改善异地就医转诊率较高的不利局面。
(二)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加快医疗事业发展
1.继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做好人才引、选、育结合,充分利用省委实施人才兴皖工程、市委实施“人才归宿”行动,持续优化人才引进培养机制。积极协调编办、人社部门,扩大医疗机构用人自主权,加大校招力度,不断引进高水平人才。积极落实“一村一名大学生提升计划”,做好人员学习期间村卫生室医疗服务接续。加大宣传,持续实施农村订单订单定向培养、村医学历提升、中医师传承等,逐步实现每村至少一名大专以上学历,不断解决镇卫生院本科学历人员缺乏问题,推进基层卫生健康持续发展。2.继续推进基层医疗机构管理。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深入开展村医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落实村医免费委托培养,及时兑现村卫生室运行经费、村医养老保险、国家基本公卫项目等资金,保障村医收入、提升服务能力等,保证村医队伍稳定。3.推进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促进互联网医院和远程医疗发展,完成我县各级公立医疗机构数字影像建设,按要求接入安徽省检查检验共享子平台,实现影像数据互联互通互认。
(三)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促进医防融合
1.强化重症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加强政法、卫健、公安、司法、残联等多部门工作协同,充分发挥协作机制作用,坚决杜绝恶性事件和重大舆情发生。2.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指导协助各牵头单位对重点人群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和疏导干预。督促镇(园区)建立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并规范提供服务。3.加强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创建全国卫生县城前期各项准备工作。
(四)持续加大重点人群服务供给,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一是优化措施,稳妥实施生育政策,促进生育政策与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快母婴设施等公共资源配置,建设1所公办托育机构。全面提高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加强老年健康支撑体系建设。积极宣传医养结合政策,不断提升医养结合床位使用率。积极开展安宁疗护工作,认真开展培训学习、质控管理,有序推进安宁疗护工作。二是加快推进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能力,做好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工作。加快推进县妇幼保健院产前筛查机构设置,不断健全产前筛查与诊断服务体系。
(五)科学布局,大力推进中医药发展
积极开展重点专科和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工作,引进和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在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推广中医康复技术,提升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能力。积极推进中医院对接西湖区中医药医院,加强科室共建,输送人才培养、跟班学习,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2.完善基层中医药能力建设,指导辖区内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提供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治未病服务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