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信息公开 > 砀山县乡村振兴局 > 规划计划
浏览量:   字体:【    】

砀山县乡村振兴局2022年工作总结

文章来源: 砀山县乡村振兴局浏览量:发表时间:2023-01-30 09:35
字体大小:【    】

根据工作安排,现将砀山县2022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砀山县位于安徽省最北部,皖苏鲁豫四省七县交界,总面积1193平方公里,辖13个镇、3个园区,总人口100.2万人。2012年,砀山县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攻坚战期间,10.24万人脱贫,60个村出列,2019年经省委、省政府批准,砀山县退出贫困县序列。2020年全县贫困发生率降至0。截至目前,全县现有脱贫人口4.1万户8.25万人,监测对象2334户4793人。

二、2022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进展及成效     

(一)责任落实情况。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县委、县政府专题研究部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14次,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负责同志开展专题调研102次,26名县四大班子成员定点包保15个镇(园区)26个村(社区),配备乡村振兴专干460名、网格员2599名,实现县镇村组四级联动。二是健全工作机制。设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专项小组,成立五大振兴工作专班,召开领导小组、专项小组会议19次,印发工作通报12期,确保常态调度不松、工作力度不减。三是强化部门联动。以“防范返贫致贫专项行动”“项目资金集中监管专项行动”“扶贫(衔接)资产盘活专项行动”“脱贫人口增收专项行动”“3+1排查专项行动”“新春访农户,着力解难题行动”为抓手,贯穿全年重点目标任务,乡村振兴、教育、民政、人社、住建、水利、卫健、医保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充分做好信息预警、数据比对和行业帮扶、政策落实等工作,共同推进巩固脱贫成果落地见效。四是坚持选优配强。选派190名工作队员驻村开展帮扶,开展“选派工作六项行动”“驻村干部回娘家、帮扶干部大走访”等。全县驻村工作队共协调落实帮扶资金3938.75万元,落实帮扶项目113个。举办县级驻村帮扶培训班3次,累计培训535人次,切实强化学习赋能。

(二)政策落实情况。一是优化政策衔接。保持总体帮扶政策稳定,及时跟进出台“两不愁三保障”、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等配套文件40个,形成“1+N”政策体系。二是坚持精准施策。开展巩固脱贫成果政策评估,梳理健康帮扶、产业发展、就业帮扶等7类75条具体政策形成清单印发到村到户,持续抓好宣传及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等行业部门定期研究、部署巩固脱贫成果相关工作,确保有部署、有排查、有落实、有监管、有成效,形成完整的工作闭环。三是强化产业帮扶。2022年安排衔接资金3.07亿元,用于产业项目资金1.89亿元,占总投入的61.64%。全县实施到村产业帮扶项目19个、到户项目158个,关联脱贫户及监测对象1.6万户。发放小额信贷3611户1.45亿元。发放光伏到户收益406.8万元,到村收益2955.11万元,切实促进村集体和群众增收。四是强化就业帮扶。进一步加大就业帮扶工作力度,鼓励脱贫劳动力外出就业增收,全力开展跨省就业脱贫劳动力交通补助申报,积极动员帮扶车间吸纳脱贫人口就近、就地务工就业。2022年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人数2.12万人,占去年年底的100.45%。开发公益性岗位数量6095个,均已全部安置就业。积极兑现就业补助政策,发放跨省务工就业补贴2886人,补助资金85.3万元。五是强化疫情灾情影响应对。成立应对疫情、灾情影响工作专班,定点包保到镇到村,及时掌握受疫情、灾情影响脱贫人口、监测对象的情况,截至目前,全县未发生因疫、因灾返贫现象。积极推进“防贫保”工作,精准确定参保对象,精准对接保险需求,采取“3+N”一体式保险险种,有效化解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大病医疗、自然灾害等风险。广泛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各帮扶单位直接购买当地农产品价值36.44万元,帮助销售当地农产品205.8万元。广德市从我县调运、采购农特产品价值达7530.44万元,帮助农民群众拓展销售渠道、增加收入。

(三)工作落实情况。一是持续做好动态监测帮扶。常态化开展低收入人口摸排,健全网格化管理、多部门联动、镇村落实、系统监管的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2022年以来,反馈监测预警信息4.96万条,新识别监测对象348户957人。对风险稳定消除的监测对象在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中予以标注,2022年标注风险消除8户27人,做到应纳尽纳、应消尽消。同时严格做好2022年度脱贫人口收入等信息核实工作,将数据真实性作为底线和纪律红线,确保国办系统数据真实可靠、群众认可、经得起检验。二是持续推进项目建设及资金拨付。严格落实资金支出进度和项目建设进度“周通报”工作制度,确保按照全省进度序时推进。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对建设项目进度款、设计变更、隐蔽工程等进行审核,截至目前发现问题均已整改完成。三是持续做好扶贫资产后续管理。开展扶贫资产后续管理“回头看”工作,排查发现问题16个,已全部整改完成。累计登记资产19.64亿元,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4874万元,带动务工8318人次。四是持续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卫生厕所普及率进一步提升,完成农村改厕8000户。深入开展“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累计建成美丽乡村中心村62个,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全县151个村均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推进移风易俗,文明办事。在15个镇(园区)建立了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在50个村(社区)建立了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切实推进法治建设。结合村民委员会换届,各村均完成村妇联、团组织的换届选举,使多方主体能够参与乡村治理。五是持续推进农村低收入人口摸排。常态化开展走访摸排,对符合条件的户及时开展救助,对排查暂不符合条件的继续进行监测。对已经救助的人员,重点监测相关救助政策是否落实到位。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坚持开发式帮扶。对低收入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临时救助。六是持续做好反馈问题整改。印发《砀山县2021年度考核评估反馈问题整改实施方案》,认领问题26个,落实整改措施72条。健全问题、措施、责任和时限“四清单”,实行项目化管理、台账式销号,目前均已整改完成。开展全县“规范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基础材料专项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会战”“全县住房安全鉴定专项排查”等,专项暗访督导12次,切实强化工作责任,进一步巩固提升整改成效,推进问题发现常态化、问题整改同步化,确保改到位、改彻底、不反弹。

(四)成效巩固情况。一是持续促进群众增收。对拟纳入监测对象按照家庭情况及风险进行综合研判,推动措施落地见效,全县脱贫户户均帮扶措施7.14条。2022年全县脱贫户人均纯收入12575.95元,增长率15.76%。二是核心指标动态清零。资助各学段家庭困难学生3.5万人次,补助资金3191.85万元。资助参保困难对象4.5万人,资助资金1254.75万元;城乡医疗救助累计惠及31万人次,救助金额3839.33万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47户,补助资金410万元。投入596万元,对26处规模水厂进行定期维修养护,定期开展水质检测,保证饮水质量,累计惠及48万人次。三是持续强化帮扶工作。严格落实县四大班子联系帮扶制度,26名县四大班子领导定期深入联系镇、村开展调研,解决难题。128家帮扶单位10059名帮扶责任人定期开展入户走访,累计走访3.6万户,帮助解决4562条问题。协调兴齐眼药公司捐赠120万用于全县脱贫人口、监测人口重特大疾病防返贫资助,切实增强巩固脱贫成果工作实效。四是群众认可度持续提高。大力实施农田水利建设三年行动,改善除涝面积17.7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5万亩。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建设完成配水管道铺设22.86公里,投资8310万元。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成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约305公里、养护工程约136公里。农村双基建设水平持续提升,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三、典型经验做法

(一)坚持“五个机制”,保障项目建设及资金支出进度。一是项目联合会审机制。设立项目联合会审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会审项目可行性,分析研判问题,研究解决对策,有效提高项目推进、资金拨付效率。二是项目专班推进机制。明确主管部门和镇(园区)项目推进主体责任,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进行跟踪指导,实现“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组专班、一抓到底”,扎实有效做好政策扶持、协调服务、要素保障等工作,确保项目有力有序扎实推进。三是项目台账管理机制。及时更新项目台账,细化工程进度,倒排工期,明确责任,做到“四个有数”(责任细化心中有数,完成时限心中有数,项目进展情况心中有数,资金拨付心中有数)。四是项目“督查督办”机制。成立3个实地督查组,定期召开现场会并进行月排名,对项目实施进度慢的镇(园区)实行同类项目停批制度,倒逼工程进度,对排名连续两次落后的主管部门和镇(园区)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促进衔接项目和资金拨付加快推进。五是项目评价激励机制。对绩效低的项目进行同类项目限批,对项目进度快、资金支出高、绩效收益好的镇(园区),在下一年度资金分配时给予优先考虑和支持,对不能按期完成项目建设的镇(园区),在年度综合目标考核时给予扣分。

(二)聚焦“四个环节”,强化项目资产规范运营。一是双向排查摸准底数。坚持县、镇、村三级联动,探索建立从扶贫资金“入口”到资产使用“出口”全流程监管长效机制,明确以自上而下返,自下而上核的“两线并轨”为突破口,全面开展大摸底、大排查。二是厘清环节界定权属。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按照“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科学界定扶贫项目资产权属,规范“权属界定、确权登记、清单移交、台账建立”等环节,分类确权登记,细化确权对象,保障所有者合法权益。三是加强管护高效运营。坚持“谁使用、谁受益、谁管护、谁负责”的原则,通过合作经营、委托管理、公开发包等方式,明确运营各方权利义务、经营责任、管护责任、绩效目标和处置方式等,“让最能挣钱的人去经营”,做到管用并举,确保扶贫资产发挥成效。四是优化分配联农带农。坚持扶贫项目资产收益优先用于村级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成果、做大做强村级集体经济、改善和维护村内小型公益设施、实施乡村振兴。坚持按劳分配为主,鼓励劳动致富,注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同时兼顾公平,保障弱势群体合法利益。严禁采用简单发钱发物、“一分了之、一股了之”。

(三)聚焦“产业融合”,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利用广德县对口扶持的专项资金,引导打造新品种葡萄基地,依托“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生产经营农户”的方式,努力践行“三变”改革合作模式,努力打造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引擎。一是凝聚建设合力。坚持“强基层组织、抓特色产业、优产业结构”的发展战略,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良梨镇桃源村建成600亩优质葡萄产业园示范基地和精品水果核心示范区。同时以葡萄产业园为中心,积极探索田园综合体发展新业态、新路子、新模式,为发展产业兴村的乡村振兴之路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强化技术培训。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良梨镇桃源村和安徽农科院签订了葡萄生产技术依托协议,聘请高级农艺师全程技术跟踪服务,确保质量好、卖价高。三是坚持党建引领。桃源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从项目、土地、资金三大要素入手,盘活资源。在县、镇扶持下,桃源村集中优势资源进行突破,横向加大现代农业产业园、五村联建项目资金的整合,创新发展“一村带四村”的发展新模式,持续扩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纵向加大保鲜冷藏、销售等链条对接力度,形成村富民强强大示范效应。村党总支依托合作社每年10%的分红收益,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基础公共设施的管理养护等。同时,结合全县暖民心行动积极探索试点农村空巢老人“分散养老”食堂,为村内49名独居老人、孤寡老人、失能老人等免费送餐,让群众切身感受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益处,村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四是助力产业融合。打好葡萄产业牌,唱响乡村旅游戏,建设葡萄产业园6.9亩的避雨大棚、1200平方米的观光展示大棚和电商驿站,在葡萄种植的基础上结合良梨镇文旅特点,打造独具特色的大棚特色葡萄采摘基地,使葡萄产业发展和乡村旅游兴业双管齐下、融合发展。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全力抓好防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一是持续深入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持续健全“农户主动申请、部门信息比对、基层干部跟踪排查”的防返贫动态监测机制,聚焦重点群体、关注重点问题、解决重点问题,坚决杜绝应纳未纳和“体外循环”。二是持续抓好“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常态化排查。动员镇村干部、帮扶责任人等进村入户开展摸排,建立台账、限期整改、对账销号,做到核心指标“动态清零”。三是持续促进脱贫群众增收。严格施行“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落实农民收入定期监测和各项增收措施,有效推进帮扶措施落地见效,促进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持续稳定增收。四是持续抓好考核评估各类问题整改提升。统筹推进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局暗访调研、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督查反馈问题整改,进一步巩固提升整改成效,着力健全动态发现问题、整改问题长效机制,推进问题发现常态化、问题整改同步化。

(二)全力抓好项目谋划。一是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谋划项目。坚持产业为关键,增加群众收入。全面落实到户产业奖补、资产收益等政策。健全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帮扶车间等规范管理和联农带农机制,多措并举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彰显特色,注重撬动谋划项目。结合砀山县水果大县的基础,深入挖掘镇、村自身优势,彰显文化特色,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撬动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乡村振兴。三是着眼配套,力求放大谋划项目。聚焦农村基础设施重点领域,重点围绕产业培育、重点项目实施开展,确保企业、合作社投资能快速见效。四是严格程序,统筹抓好项目谋划。严格“村申报、镇审定、县审核”的原则,做好统筹协调,严格按时限要求高质量建好项目库,为项目实施开好局、起好步。

(三)全力推动项目资金进度和资产管理。一是坚持定期调度。定期召开项目建设和资金支出专题调度会议,明确节点任务、细化进度安排,确保按照序时进度稳步推进。二是持续督导监管。常态化开展暗访督导,加强分析研判与现场指导,持续强化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的日常监督管理。三是完善资产管理长效机制。针对资产登记、确权移交、运行管护、收益分配、资产处置等重要环节,细化操作流程,建立健全不同类型扶贫项目资产后续全过程管护机制,确保扶贫项目资产持续发挥效益,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四)全力聚焦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在做好巩固脱贫成果工作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有效衔接的工作任务。一是强化乡村建设。突出规划引领,因地制宜推进村庄规划编制。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引导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结合农民群众实际需要,分区、分类明确目标任务,抓点连线带面,分步有序实施。按照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要求,科学制定任务清单,建立乡村建设台账。二是强化乡村治理。强化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健全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等机制,治理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遴选一批基层组织强、群众基础好的村(社区)推广积分制、清单制及数字化治理等乡村治理工作试点示范,探索路子,积累经验,形成几种成熟模式后全域推广、项目化实施。

(五)全力抓好“五大帮扶”。一是持续抓好联系帮扶。县四大班子领导常态化开展走访、调研和督导,层层压紧压实责任,推动形成各负其责、相互协作的工作体系。二是持续抓好定点帮扶。严格落实定点帮扶工作机制,真正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落实,年底有成效,切实提升帮扶满意度。三是持续抓好驻村帮扶。严格做好帮扶干部跟踪管理,加强工作指导和业务培训,确保驻村帮扶用心用情。四是持续抓好县域结对帮扶。推进常态化交流互访,深化“广砀共建”,搭建就业平台,互通用工信息,开展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五是持续抓好社会帮扶。积极鼓励引导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共同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凝聚社会帮扶的强大合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