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砀山县位于安徽省最北部,皖苏鲁豫四省七县(市)交界,总面积1193平方公里,辖13个镇、3个园区,167个行政村,总人口100.2万人。2012年砀山县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92万户、10.24万人,有扶贫开发任务的村150个,其中贫困村60个,贫困发生率为12.2%。
2014年以来,砀山县委、县政府全面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来抓。2014-2018年共脱贫 45769户、94974 人,6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目前,我县2019年度数据库现有建档立卡户44570户92937人,尚有未脱贫贫困人口3221户6578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8%。2018年度脱贫攻坚考核砀山县获得“好”的等次,全省排名第三。
二、2019年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全力推进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和省委巡视宿州反馈问题整改
始终把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和省委巡视宿州等反馈问题整改作为当前脱贫攻坚工作的重大任务和提升脱贫攻坚质量的重大举措,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议、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及时研究解决整改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成立3个督导组对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和省委巡视反馈问题开展全方位、拉网式督导。一是扎实推进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问题整改。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砀山县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对标对表省市整改方案中9个方面59个问题,研究制定我县整改方案,制定182条整改措施,深入自查并举一反三,全面对账销号,58条共性问题和1条“基本+”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成。6月份在砀山县召开了全省脱贫攻坚问题整改调度会及贫困县退出工作现场推进会,张曙光副省长、江洪副秘书长对我县的巡视整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二是扎实推进省委第七巡视组巡视宿州反馈问题整改。成立县委整改办,由主要同志亲自抓,严格按照省委巡视反馈意见和市委整改要求,立足砀山实际,突出问题导向,认真制定巡视整改方案,实行挂图式作战、项目化推进。截至目前,涉及我县扶贫领域的4个方面10条问题,已全面整改。同时,全面推进国家考核和贫困县退出反馈问题整改,国家考核梳理23个问题,贫困县退出反馈问题14条,均已全面整改。三是坚持举一反三,完善长效机制。针对各类巡视、考核评估、督查暗访等反馈的问题,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健全长效机制,切实扎紧织密制度笼子,出台《中共砀山县委关于进一步践行“三严三实”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严规矩、强监督、转作风”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等制度规定。同时,将整改工作与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与即将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真正把巡视整改成果转化为推动砀山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认真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突出问题大排查大整改
制定“1+4”工作方案【1个总方案,加健康、教育、住房、饮水4个实施细则】,成立167个镇、村工作专班,对“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及贫困户精准识别等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全县共排查出907条问题,涉及756 户1787人【其中,已脱贫户672户1606人,未脱贫户84户181人】。在义务教育方面,对所有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全面摸排,实现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没有学生因贫困失学辍学。在基本医疗保障方面,加强基层卫生医疗服务阵地建设,确保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标准化卫生室。全面落实健康脱贫“351”“180”政策,实行“一站式”结算和先诊疗后付费,对行动不便无人照料的慢性病贫困户患者,开展送药上门服务。排查出未参加新农合363户678人及参合保费未由政府全额代缴84户203人,已全部整改。在住房安全方面,按照“应改尽改、不落一户”的原则,重点关注4类重点对象,全覆盖排查所有农户住房,实现贫困户危房评定、改造全覆盖。排查出290户557人【其中,C级116户242人,D级174户315人】存在不安全住房,已整改284户547人,正在整改6户。在保障饮水安全方面,实现贫困村户户通自来水、建档立卡贫困户安全饮水全覆盖,排查85户179人存在问题,已全部整改。加快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进度,对全县所有规模水厂实施除氟项目,确保所有贫困人口都能吃上“放心水”。
(三)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春夏秋”三季攻势
一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印发《关于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的通知》,列入中心组理论学习计划,利用“党性教育10分钟”等进行学习。全县扶贫干部共订阅1200余本《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保证各级单位班子成员、村(社区)两委成员人手一本,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分别召开10次县委常委会、3次县政府常务会、9次县长办公会、10次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
二是大力促进产业扶贫。始终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提高脱贫质量的根本出路和稳定脱贫的根本保障,深入实施产业扶贫项目提升、“四带一自”深化和贫困村“一村一品”推进三大行动,目前全县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省级以上示范合作社30家,省级以上家庭农场26家,带动贫困户13060户。实施到村项目9个,投资3004万元,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16051个到户自主实施项目已经全部验收,发放资金1500.175万元。大力推广食用菌种植经验,优选398户贫困户进行示范种植,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有机葡萄现代农业产业园”“无季节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大棚”等一批产业扶贫基地正在有序施工。建设资产收益扶贫项目13个,计划投资1557万元,现已全面开工,预计年收益98.2万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93人。前两季度户用光伏收益885.6万元、村级光伏收益174万元已打卡发放,第二批8.4兆瓦光伏扶贫电站项目正在有序推进。5月份全国产业扶贫调度会在砀山召开。
三是大力推进就业扶贫。开展技能培训1177人,帮扶就业140人,开发公益岗位吸纳贫困人员就业2762人,认定就业扶贫基地9个,认定就业扶贫车间7家。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6场贫困人员专场招聘会,累计发布岗位650个。
四是加强资金整合和项目管理。2019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备案)425个,资金总数2.28亿元,已开工项目423个,项目开工率99.53%,完工项目339个,项目完工率79.76%,已支出资金1.55亿元,资金支出进度67.8%。2019年统筹整合其他财政涉农资金1.34亿元,形成项目46个,项目开工率100%,完工项目41个,项目完工率89.13%。2019年完善项目库项目1273个,计划投资7.37亿元。
五是强化扶贫对象动态管理。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完善建档立卡工作的通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建设。对现有重点人群、边缘户进行了“回头看”,目前,重点人群、边缘户备案5491户10988人。新识别户57户150人,自然变更增加530人,减少2877人。
六是着力推进“三保障”各项政策落实。发放各学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12405人次,发放资助资金466.5895万元,其中国家资助政策已资助4200人次,发放资助资金328.9575万元,地方出台的政策发放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8205人次,发放资助资金137.632万元。实现了建档立卡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春季学期雨露计划共发放1074人,161.55万元。4月10日起全县统一执行“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351”“180” )贫困人口综合医保政策,“351”保障12860人次,累计补偿资金4424.06万元,“180”保障贫困人口就诊141169人次,累计补偿资金1865.52万元。全县贫困人口签约53740人,大病集中救治贫困人口10053人。排查4类重点人群危房930户,投入1567万元全部改造完成。发放农村低保金8476.0311万元,五保金1325.6万元。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105900人次,635.886万元;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24605人次,851.62万元。特困人员生活不能自理390人,发放护理补贴48.2万元。
七是巩固提升“双基”建设。大力推进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服务资金投入,全面改善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截至目前,7个公共教育建设类项目已建设完成;46个养老服务项目,已完成41个;37个文化类项目已全部开工,16个体育类项目正在有序推进;9个残疾人之家已全部建成,80个残疾人工作站需配置的设施已全部公开招标。结合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扎实开展全域环境提升行动,实行网格化管理,构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无缝隙管理体系,全面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改善,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八是健全稳定脱贫和防范返贫机制。建立“三级风险、三色管理”防控体系,对易返贫户、倾向性返贫户、稳定脱贫户实行红、黄、蓝台账标记,梳理易返贫户31户72人,倾向性返贫户176户336人,稳定脱贫户41142户85951人;建立“因势利导、分级施策”的帮扶体系,因户施策,严格落实“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精准帮扶计划,加强帮扶;建立“动态调整、提前介入”的预警体系,跟踪观测、定期评估,正向激励、反向预警,从源头上防止返贫;建立“有序衔接、政策兜底”的保障体系,因地制宜,打好组合拳,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
九是强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认真组织学习中办《关于统筹规范检查考核的通知》和省委《落实基层减负年工作举措》,结合“严规矩、强监督、转作风”集中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扶贫检查多、考核多问题,严格控制总量和频次,确保上级要求落到实处。针对“多”“推”问题,停止微信、QQ、APP等晒工作痕迹24项, 20项“责任状”不再列入检查考核内容。制定《关于严明全县督查检查考核纪律的通知》,对全县扶贫领域“迎检”工作提出“5个严禁、17个不准”要求。出台《中共砀山县委办公室关于印发<“基层减负年”工作举措><2019年度督查检查考核计划>的通知》《关于进一步统筹规范督查考核和基础工作的有关通知》,要求日常督查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等政策落实情况,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制定《砀山县脱贫攻坚重点指标量化问责暂行办法(试行)》,进一步加大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力度,截至目前,共受理排查扶贫领域信访举报53件,查处问题25起,处理37人,其中党纪政务(纪)处分16人,组织处理21人,通报曝光扶贫领域典型例10件22人。中央巡视组转交扶贫领域信访件11件,党纪政务处理5人,组织处理15人。
三、特色做法和工作亮点
(一)聚焦优势,打造电商扶贫“砀山模式”。依托水果产业支撑和农产品电商带动,把电商精准扶贫作为支柱性产业扶贫工程来抓,走出了一条符合砀山实际的农村电商精准扶贫之路,有效带动了1.33万户、2.6万余人摆脱贫困,多次在全国电商精准扶贫会议上作经验介绍,被省政府通报表扬,经验在全省推广。一是产业支撑、电商带动。砀山县年产酥梨、黄桃等各类水果30多亿斤,拥有规模以上果蔬加工企业30多家,水果年加工能力达120万吨,独特的水果产业优势和超强的果蔬加工能力,助推砀山抢抓国家第二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机遇,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商产业,目前已拥有电商平台22家,电商企业1370家,电商品牌1500多个,网店和微商5万多家,农产品网络年销售额超40亿元,带动10多万人就业创业。二是搭建平台、党建引领。构筑县镇村三级电商扶贫网络,全县已建成120家村级电商综合服务点和便民网点,采用主体经营、委托第三方平台托管等方式,为群众提供产品代销、信息宣传、金融支持等多项服务,促进贫困村产业与市场对接,并大力实施“党旗领航·电商扶贫”工程,全方位为农村电商提供服务,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7亿元社会资本,逐步完善乡村服务点、电商人才培训、物流仓储等项目建设,解决农村电商发展“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三是拓展渠道、促进增收。通过电商企业帮助贫困群众销产品、开网店、增就业,变输血为造血,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挣钱脱贫。全方位开展电商结对帮扶,依托电商协会和村级电商扶贫驿站,组织全县知名电商企业与有条件的贫困村对接合作,开展“一个电商一个村、精准帮扶助脱贫”活动,帮助贫困村销售特色农产品,98家电商企业与2318户贫困户完成结对帮扶。组织全县电商企业联合央视财经频道、京东、苏宁、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以及网络直播平台,先后举办“中国电商扶贫行动”网络直播、“我是镇长我代言”网络直播乡村行、“我为贫困县代言”“酥梨众筹”等系列活动,全面提振砀山电商扶贫影响力。2018年“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期间举办的“改革开放四十年·2018中国电商扶贫行动”活动中,100个国家级贫困县参与,砀山以9111.69万元的网络零售额排名第一,单品农产品砀山黄桃以1134.02万元的销售额位列热销农产品第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有效推动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砀山传统果农不断调整种植结构,扩大果树种植规模,并拉动了水果加工、彩印包装、物流快递、创意设计、休闲旅游等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一大批企业落地,带动1.1万名贫困群众在电商全产业链就业,实现稳定增收。多举措支持贫困群众创业,对有意向、有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电商基础知识普及和电商专业技能培训,2015年以来,我县共开办培训255场,培训人员2.6万余人次,其中贫困户3247人。对具备开办网店条件的贫困村和贫困户,组织电商企业开展对口帮扶“结对子”活动,重点培训网店开设、网店装修、运营推广、摄影美工、店铺管理等实操技能,并一次性给予网络资费补助800元,营造了浓厚的电商创业氛围。
(二)立足实际,培育食用菌产业“亲情品牌”。我县每年果树修剪产生的果树废枝条达15万吨,这些果树枝条大部分被废弃闲置,既影响农村环境,又造成资源浪费。通过充分调研论证,县委、县政府决定利用果树枝条作为培养基主要原料,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通过“新型经营主体+食用菌基地+贫困户”发展模式,在3个镇试点成功后全县推开,目前已建成4个食用菌菌棒生产基地,出菇大棚165个,并依托“菌之家”家庭农场积极探索开发“庭院经济”模式,将农家庭院“方寸地”变成脱贫致富“增收园”,有效带动3200多名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户均增收700元以上。同时,围绕食用菌种植产业,以精深加工、品牌创建为重点,延长产业链条,设计注册了饱含扶贫情怀的“亲菇”(亲情香菇)、“亲耳”(亲情木耳)等品牌,研发了“香菇脆”“香菇酱”等系列产品,成为砀山县精准扶贫的特色产品销往全国。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既为贫困群众找出一条增收的路子,也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三)典型引领,树立自主脱贫“励志标杆”。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坚持榜样力量引领,提振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营造了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良好氛围,形成了一批叫得响、推得开的致富模范。我县身残志坚的电商扶贫典型李娟,患有脊髓空洞症,全身只有脖子以上部位能够有限活动,在县电商协会的帮扶指导下,用嘴咬着触控笔在手机上进行微商销售,2016年李娟通过电商创业,不仅实现了自主脱贫,还帮助附近贫困户销售酥梨8万余斤,收益5万余元。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帮助下,李娟的脱贫致富路越走越宽,成立了砀山娟秀电商公司,注册了水果“祥奥娟”品牌,成功入驻了淘宝和京东砀山馆,开设了微信微店“砀山特色馆”,成为远近闻名的“电商CEO”。2017年销售水果40余万斤、带动20多名贫困群众脱贫;2018年销售水果70余万斤、带动76户贫困户,线上线下销售额约110万。李娟先后荣获“2017年度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2018年全国五四青年奖章”“中国好人”“全国自强模范”等荣誉。在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受到汪洋同志亲切接见和颁奖,并作为奋进奖代表参加由国务院扶贫办、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的“最深的牵挂-2017脱贫攻坚特别节目”;在2019年5月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会见。以李娟为原型的大型扶贫剧《春风化雨》在全省巡演,进一步发挥了脱贫典型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在李娟的带动下,我县成立了残疾人电商协会,引领113名残疾贫困群众走上了电商创业、自主脱贫之路,涌现出唐怀智、郝蒙、陈永秋等一批励志典型,为激发贫困群众内在动力,主动摆脱“等靠要”思想发挥了榜样力量。
(四)弘扬美德,探索孝善扶贫“砀山路径”。坚持把精准扶贫与“孝善文化”有机结合,探索出了一条以道德约束为主,社会监督为辅,子女、社会等多方参与的“孝善扶贫”新路子。成立镇村孝道扶贫理事会,研究制定《村规民约》,建立孝道扶贫基金,明确“孝善扶贫”标准,2018年贫困户子女缴纳孝善资金7993.17万元,基金配套奖补近800万元。村委会专门成立“赡养”调解委员会,督促子女每季度将赡养费交给“赡养”调解委员会,由调解委员会负责发放到老人手中,并张榜公示,同时积极搭建社会扶贫综合平台,倡导有爱心、愿奉献、乐扶贫的社会力量在平台中自主选择、自愿结对,让爱心团队、爱心企业和人士与贫困户点对点认亲、面对面帮扶,搭建援需双方的桥梁。
我县脱贫攻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三保障一安全”仍存在薄弱环节,部分废弃危房仍未拆除。二是贫困户内生动力仍显不足,“等、靠、要”依赖思想依然存在,“边缘户”心理落差较大。三是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不同程度存在“悬崖效应”。因资金投入政策影响,人、财、物多向贫困村、贫困户集中,导致非贫困村和“边缘户”受重视不够。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把握目标要求,认真开展脱贫攻坚“秋季攻势”。聚焦省脱贫攻坚“秋季攻势”实施方案23项工作任务,制定《砀山县2019年脱贫攻坚“秋季攻势”实施方案》,将各项工作细化到周到天。统筹抓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脱贫等十大工程重点工作,深入开展贫困户动态管理、县域结对帮扶和“七个不落一个不少”大排查、2019年预脱贫户核查等工作,进一步落实落细各项帮扶措施,确保圆满完成年度减贫任务。
二是紧扣重点指标,着力抓好“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清零。以“四项清零”专项整治和21个薄弱村整治工作验收为契机,严格按照《砀山县脱贫攻坚重点指标量化问责暂行办法(试行)》进行问责,真正把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工作抓牢抓实。以薄弱村整治为重点,再排一批相对较差村进行提升,滚动推进,逐村销号,统筹解决好贫困村、非贫困村不平衡问题,逐步消除“悬崖效应”。
三是坚持立行立改,纵深推进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整改。针对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和年度考核反馈问题,进一步强化工作调度,坚持周调度机制,持续跟踪问效,落实整改;进一步强化政策指导,落实“双清单”制度,实行“一问题一措施”,推动精准整改;进一步强化暗访督查,对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全面“回头看”,坚决防止虚假整改、表面整改、敷衍整改,提高整改质量。
四是压责任转作风,保持攻坚克难的政治定力。实行网格化责任管理,抓住“关键少数”,坚持三级书记抓扶贫不动摇。深入推进“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持续开展扶贫领域“懒政怠政、不作为、乱作为”整治行动,严防松懈、急躁、厌战情绪,严肃查处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继续加大对扶贫队伍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提升干部攻坚克难的能力。
五是强化统筹兼顾,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序衔接。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和原则融入脱贫攻坚的计划和行动中,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提高乡村治理能力,谋划推动乡村振兴“四大抓手”,即打造“一号梨园”、建设“一号公路”、发展休闲运动、提升全域环境,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着力打造砀山特色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总之,我们将坚定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指示要求,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发扬成绩,修正错误,整肃作风,扛起责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各项任务,让省市放心,让群众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