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砀山县城东南15公里的程庄镇王明集村,有一座烈士陵园,这里长眠着皖北抗日英雄王次青烈士。陵园中,纪念碑、纪念亭与苍翠的树木相映,诉说着抗日英雄王次青浴血奋战的故事。
王次青出生在砀山县程庄镇赵楼乡王明集村,幼年时曾随父母乞讨他乡,后来家境稍有好转才得以读书,先后就读于本村私塾和砀城书院小学。高小毕业后,青年时期的王次青渴望干一番事业,曾短暂参军,后因不满当局黑暗,离开军队返回家乡,创办了王明集小学。1928年秋天,王次青考入砀山师范学校。毕业后,他回到家乡任教。
在纪念亭的一角,泛黄的史料照片与文字记录,记载了王次青从教书先生到抗日将领的转变。“七七事变”爆发后,国家处在危亡之际,延安抗大的同志来砀山宣传抗日,王次青深受鼓舞,多次召集砀南、永北的爱国青年聚会,谋划组建抗日武装。在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的支持下,他创建和领导一支皖北地方武装不断发展壮大。从砀山六区直属常备分队分队长、砀南独立营营长,到砀南县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兼大队长,王次青带领队伍杀日寇、保家乡。
“伯父这一辈子,心里想的全是抗日救国和老百姓。”住在陵园对面的王益朴老人今年77岁,是王次青烈士的侄子,也是这个陵园的守护人,从小听着伯父的故事长大。他指着纪念亭内的烈士生平展板介绍,“那时候条件差,伯父带领队伍与日寇周旋,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扫荡,在当地打出了威名。”
“1945年4月4日,伯父遭叛徒杀害英勇牺牲,年仅39岁。”说到伤心之处,王益朴老人哽咽着。
王次青牺牲后,砀山、萧县、永城三县3000多名群众随即自发集资募捐,为他建造高3米多的纪念碑。
改革开放后,砀山县政府在纪念碑旁建造了烈士亭,以保护这一革命遗址。2012年8月,王次青烈士陵园被砀山县委、县政府列为砀山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记者 路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