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晓新闻网--拂晓报讯(记者 路杨)今年以来,砀山县创新思路,以“织、纳、化”三字诀为牵引,有效疏通了基层治理的“末梢神经”。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更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治理成果,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福利。
织密网格,构建治理格局。砀山县把构建高效能服务网络视为基层治理的基础工程,织密服务网,全力打造群众身边的“解忧站”。在科学织点方面,砀山县精心布局镇、村两级服务网络,已建成192个室内外“评理说事点”。这些点分布广泛,如同细密的神经末梢,深入到砀山县的每一处角落,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无缝覆盖,确保群众无论遇到什么烦心事,都有地方倾诉,有专人帮忙解决。
为激发服务网络的活力,砀山县着力培育特色品牌点。“老书记调解室”凭借老书记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和群众威望,在调解矛盾时更具说服力;“乡贤调解室”则借助乡贤们在地方的影响力和人脉资源,将乡情、亲情融入调解过程;“老执说事”采用“党建+网格+老执”的治理网格,发挥老执、老党员、村民代表有经验、有时间、有情怀的优势,采用常态化“坐堂问诊”与“出门巡诊”相结合的方式,调解矛盾纠纷。这些特色品牌充分挖掘当地人才、文化资源,把优秀传统治理智慧与现代理念有机融合,成为砀山基层治理的闪亮名片。
广纳民意,深耕法治沃土。砀山县通过设立固定意见箱、放置留言簿、信息员入户走访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多渠道收集群众意见建议。今年上半年,累计汇集群众意见建议112条,相关部门及时跟进处理每一条意见建议,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为提升服务效能,砀山县还建立信息员花名册,定期组织政策法规、矛盾调解技巧、沟通艺术等专业培训。通过不断学习,信息员的专业素养与服务能力持续提升,逐渐成为群众信赖的“贴心人”和“解忧人”。
该县还深入宣传阐释、解读党的方针政策。工作人员结合本地实际案例讲法说理,引导群众增强法治意识,提升依法理性维权能力,推动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筑牢坚实的法治根基。
化解纷争,筑牢稳定根基。矛盾化解是基层治理的关键环节。砀山县推行分层分类、多元联动的化解机制。在源头排查上,建立健全矛盾排查机制,对于群众反映的简单诉求,信息员第一时间响应,就地妥善处置,力求小事不出点,将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
对于疑难复杂的矛盾纠纷,信息员及时研判预警,迅速启动联动机制。司法所、派出所、村委会等多方力量协同作战,综合运用情、理、法多种手段,合力攻坚化解。通过这种方式,推动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调、民事民办”。据统计,今年上半年,砀山县累计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近3000件,有效预防了矛盾激化升级,有力维护了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