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晓新闻网--拂晓报讯(通讯员 苏逍)近年来,砀山县以“乡村著名行动”为抓手,立足酥梨之乡的地域特色,在乡村道路命名工作中精耕细作,让每条路既有“坐标”又有“灵魂”,为乡村振兴铺就了一条充满文化温度的“通途”。
踏路摸底,织一张“全域清单”。砀山县地貌多元,既有连片梨园的田园风光,也有黄河故道的历史印记,乡村道路分布散、类型杂。为摸清底数,县民政局联合各镇组建摸排小队,及时召开乡村道路命名培训会,并深入乡间地头,对乡村道路开展“全要素体检”,详细记录道路的起止点、长度、宽度、历史沿革信息等基础要素,重点标注周边的百年梨树、特色产业等“专属印记”,梳理出未命名道路139条,建立台账清单,让每条路的“前世今生”都清晰可查。
聚智定名,酿一壶“乡土好酒”。“路名得让咱老百姓认账、念好!”这是砀山县道路命名工作的准则。在命名过程中,坚持“村民为主、专家为辅”的原则,走好“三步棋”:第一步“问计于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干群夜谈、群众走访等形式,收集老辈人记忆中的“老地名”“特色名”;第二步“对标定点”,结合道路连接的村庄、景点等特征,绘制道路示意图,形成命名方案;第三步“专家把关”,邀请专家学者、乡贤等“智慧团”,对名称的文化内涵、读音寓意等方面进行论证把关,剔除生僻字、谐音不雅词,让路名既接地气又有格调。目前,127条道路已完成标准化命名,“梨香路”“油坊巷”等带着果香与乡愁的名字,成了村民口中的“新地标”。
以名铸魂,树一串“文化路标”。路名是最好的“文化名片”,在命名过程中,砀山县格外注重挖掘各镇的历史文化与地理特征元素。发扬梨文化,如“梨缘路”串联起数棵古梨树,因梨而结缘;赓续红色血脉,如“卫民大道”得名于南宋抗金名将吴玠的事迹;用美好寓意命名路名,如“福禄巷”,祝福大家长寿多福。这些路名不仅方便了出行,更成了村民茶余饭后讲述家乡故事的“活教材”,让文化基因在脚下的土地上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