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媒体看砀山

拂晓新闻网--拂晓报 砀山县擦亮地方“名片”赋能乡村振兴

编辑:数据局 文章来源: 拂晓新闻网--拂晓报浏览量:发表时间:2024-06-29 20:03
字体大小:【    】

拂晓新闻网--拂晓报讯 今年以来,砀山县结合“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工作先行先试、抓实特色,边行边改、积累经验,着力推动“乡村著名行动”走深走实,赋能乡村振兴。

规范地名标志设置 创新特色地名标志

砀山县积极探索“互联网+”管理服务模式,建设二维码地名标志管理系统,创新设置T形二维码道路名称标志牌和门(楼)牌,并标示砀山城市Logo。二维码系统具有展示地名文化、特色产品等信息和查询、缴费等便民服务功能。

目前,砀山县已完成92条道路22537块路牌、门牌设置,各镇驻地设置街路巷二维码标志牌162块,国道、省道沿线农村居民点地名标志牌设置160块,国道G310至文家河梨花观赏路线的村设置特色地名标志牌20块,健全乡村地名标志导向体系。

推动示范辐射带动 助力乡村文明繁荣

砀山县选定良梨镇魏寨村、李庄镇吴庙村为示范点,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形成“一条线”“一张网”“一片区”模式,将“乡村著名行动”打造成助力乡村振兴品牌。

善用地名文化,发展乡村文旅。打造特色精品民宿街区——魏寨民宿片区,结合传统诗词、地理方位、建筑特色等命名听荷书屋、坡上、树屋、有客等13间特色民宿,创新精品民宿、农家书屋、艺创基地、培训交流四种功能,让游客从单一的网红店享受到更多的文化体验。

妙用示范引领,实现抱团发展。推动地名标志品牌建设,创新编制“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从魏寨村到良梨村形成“一条线”,设置服务代理中心、法治广场、百姓大舞台、物流点、益农信息社等引导标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多用民俗文化,传承文化保护。深入挖掘皖北特色民俗文化,建设五巷一馆,其中侯楼民俗文化村和皖北农耕文化馆将农村文明史融入和美乡村建设中。示范点吴庙村命名村级道路并设置二维码门牌和路牌,重点打造省级非遗蓝印花布、百年梨树园、香油坊、印染坊、关帝庙等15个特色区域,设置标识标牌35个,形成村级布点图。设置红色墙、红色游园,组织老党员义务维护墙面、讲解村史文化和红色历史;将吴庙村历史古迹、文化遗产、道路命名等串联成线,编撰17个故事,通过导游解说的方式让群众了解传统斗羊、戏曲唢呐、蓝印花布、吴庙村历史由来等吴庙文化,推动乡村地名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实施地名信息服务 保障地名成果展示

砀山县聘请第三方组建专业技术队伍,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制作调查目录清单。

该县组织县镇村三级开展高德、百度地名核查上图工作,修改完善地名信息,形成乡村地名点亮对比表。采集上传638处居民点、乡村旅游景点、助农兴农企业等地名信息点,76个重点推荐宣介地名词条,点亮“中国酥梨之乡”特色名片,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共享”。

挖掘地名文化资源 讲好地名文化故事

弘扬地名文化,讲好地名故事。砀山县举办“赓续历史文脉,留住美丽乡愁”地名文化展、《这场展览,带您探寻砀山地名之魅力!》地名文化网络展,拍摄全景VR宣传片、《梨树王》《梨花广场》等地名短视频,通过抖音、公众号发布《老崔说砀山》《三省井》等地名文化短视频,讲好地名故事。出版《砀山县地名志》《砀山县地名录》,全面反映砀山各类地名的更迭、县域面貌的变迁和行政区划调整等,记载砀山地名历史脉动。

发挥联检作用,助力平安边界。以皖鲁线第五轮联检工作为契机,联合山东省单县在“三省井”边界文化公园举办特色文化展。组织砀山年画、砀山兰花印染技艺、砀山蝌蚪文等6个非遗项目,部分企业代表携非遗文化作品及砀山地理标志产品、特色农产品参加展示。

地名是记忆的乡愁和历史的符号,而“乡村著名行动”是地名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下一步,砀山县将通过地名方案编制、建立乡村标准地址和数字门牌建设、信息共建共享、地名“一张图”绘制、继续打造示范点以及成果汇编等,打通地名服务“最后一米”。 (李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