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砀山县人民政府(政府办) > 扶贫领域(乡村振兴) > 监督管理
信息分类: 其他,综合政务 内容分类: 监督管理
发文日期: 2020-12-31 10:27:30 生成日期: 2020-12-31 10:27:30
生效时间: 废止时间:
发布机构: 砀山县人民政府(政府办) 文  号:
名  称: 【工作总结】砀山县扶贫开发局2020年度脱贫攻坚工作总结
词:

【工作总结】砀山县扶贫开发局2020年度脱贫攻坚工作总结

文章来源: 砀山县扶贫开发局浏览量:发表时间:2020-12-31 10:27
字体大小:【    】

根据要求,现将我县2020年度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砀山县位于安徽省最北部,皖苏鲁豫四省七县(市)交界,总面积1193平方公里,辖13个镇、3个园区,175个村(社区),总人口100.2万人。2012年,砀山县被列为国家级重点贫困县。2014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92万户、10.24万人,有扶贫开发任务的村150个,其中贫困村60个,贫困发生率为12.2%。2016-2019年共脱贫 34213户65423人,6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20年脱贫人口819户1869人全部高质量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今年以来,砀山县委、县政府全面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围绕高水平同步小康目标任务,强力推进、聚力攻坚。

(一)紧盯反馈问题切实抓好整改。始终把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检视问题整改作为当前脱贫攻坚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提升脱贫攻坚质量的重要举措,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会议、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及时研究解决整改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对标对表“354+N”问题,明确8大类22项53个具体问题,确定了181条整改任务,每条整改任务均明确一名县四大班子成员牵头抓总,对方案梳理的问题划出重点,12家牵头部门、25家重点部门,分别成立专项整改工作专班,挂图作战、倒排工期。整改工作由县委负总责,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对全县整改工作坚持“两周一调度一督导”,县四大班子成员对包保镇(园区)和分管单位坚持“一周一调度一督导”。建立对账销号制度,整改一个、销号一个、巩固一个,对于能够立即整改的,立行立改,举一反三,对于需要长期坚持整改的,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截至目前,落实整改任务181条,建立长效机制14个,53个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并取得实质性成效。同时把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整改与脱贫攻坚“抗疫情、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脱贫攻坚“四季攻势”行动和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突出问题、洪涝灾害救助帮扶相结合,以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更加有效的工作举措,统筹推进,促进问题整改。

(二)紧盯疫情灾情实现全面对冲。一是千方百计帮助贫困群众就业。扎实开展“就业创业攻坚月”活动,举办“春风行动”招聘会19场,新增公益性岗位3734个,实行“点对点、一站式”送人到岗活动,开发“梨都务工易”微信小程序,全方位提供就业创业服务,全县有务工需求的19731名贫困群众已全部实现就业。二是有序推进复工复产。优先安排涉贫企业和涉贫项目复工复产,同时加大对扶贫车间、贫困劳动力就业补贴力度,已发放补贴资金209.5万元,既解决了企业困难又帮助贫困群众增加收入。三是开展贫困户子女就学清零。深入开展“双查双送”活动,确保疫情防控期间贫困家庭学生正常参与网上教学,向55名困难学子提供手机、为31名学生购买了电视设备,为全县5588名学生购买了40G流量包等,帮助解决就学难问题,实现贫困户子女就学清零。四是全力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在全县开展“一个电商一个村,精准帮扶助脱贫”活动,着力发展直播经济新业态,县党政负责同志20余人次走进“直播间”,帮助贫困群众销售农产品。将消费扶贫纳入“单位包村、干部包户、驻村帮扶”和县域结对帮扶的重要内容,动员社会各界通过“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购买贫困村、贫困户农产品,贫困户865万斤农产品实现销售清零。已认定扶贫产品25家63个,产品价值总量8.95亿元,新增企业10家,新增产品32个,产品价值总量0.85亿元。五是全面对冲洪涝灾害影响。逐户排查贫困群众受汛情影响情况,出台《关于着力解决因灾致贫返贫问题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实施意见》《关于防止因灾致贫返贫的紧急通知》等文件,下拨资金1194万元,组织群众开展清沟沥水、改种补种等生产自救。目前,未发现有贫困群众因灾死亡、因灾致贫返贫、“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受影响情况。

(三)紧盯“四类群体”开展分类施策。制定《关于防止返贫致贫加强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的意见》,建立“防范返贫政策帮扶措施分工清单”,动态掌握脱贫“四类群体”情况。819户拟脱贫户,逐户摸排致贫原因,制定脱贫措施9470个,户均11.56个;针对133户脱贫监测户,落实帮扶措施1245个,户均9.36个;针对2002户边缘户,制定措施9784个,安排帮扶责任人813名,制定防范返贫政策帮扶措施清单,打好政策补丁,及时解决实际困难,出台《关于对边缘易致贫户等重点监测人口自付合规医疗费用实行再次救助暂行办法》,切实防范家庭变故风险。

(四)紧盯短板弱项实施精准发力。加大对住房安全动态摸排力度,排查改造危房872户。全面落实社保兜底政策,对608户未脱贫户做到“应保尽保”。组织全县10505名帮扶责任人走村入户扎实开展“三查十看”大排查,发现问题全部整改到位。扎实抓好挂牌督战,对省确定的官庄坝镇刘楼村及市确定的9个挂牌督战村分别派驻专班,安排到村项目18个,到户项目3391个,投入资金0.53亿元,受益贫困户9442人次。

(五)紧盯年度任务认真抓好落实。一是切实抓好产业扶贫。深入实施产业扶贫项目提升、“四带一自”深化和贫困村“一村一品”推进三大行动,围绕“一轴两带多园区”总体布局,目前,实施到村项目30个,投资1.53亿元,预计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900万元;实施到户项目1.56万个1162万元。加大扶贫小额信贷投放力度,新增贷款2122户8255.1万元,力争做到有信贷需求的贫困群众应贷尽贷。二是扎实开展社会帮扶。按照“四个不摘”要求,继续保持128家帮扶单位的10505名包保干部,150个有脱贫攻坚任务村的364名驻村干部、1614名扶贫小组长扶贫队伍相对稳定。持续深化与广德市结对帮扶合作,截至目前,广德市向我县提供产业发展帮扶资金1500万元,购买和帮助销售我县农副产品1.06亿元。三是稳步推进健康、教育和兜底保障。深入推进“351”“180”政策落实,切实保障住院病人和慢性病患者及时医治。“351”贫困人口住院补偿3.65万人次1.01亿元,补偿比例84.23%;“180”慢性病人补偿20万人次3731万元,补偿比例93.35%。2020年发放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1.06万人次721.85万元。雨露计划资助1136人次170.4万元。低保标准每人每年增加至7500元,发放农村低保资金1.003亿元,保障24783户39984人,其中低保贫困户21940人,五保贫困户1207人。积极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为每个镇(园区)拨付临时救助备用金2万元,有效缓解了群众临时性生活困难。四是加快推进项目实施和资金拨付。2020年投资2.97亿元,安排扶贫项目486个,资金支出2.77亿元,资金支出率93.5%。其中,安排专项资金2.72亿元,安排项目413个,项目完工率100%,资金支出2.53亿元,资金支出率92.9%;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2452万元,形成项目73个,已全部完工,资金支出率100%;2020年全县调整完善项目库项目922个,计划投资6.23亿元。五是顺利完成脱贫攻坚普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普查,在清查摸底、资料收集等各个方面充分准备,同时研究制定《砀山县脱贫攻坚普查实施方案》《砀山县脱贫攻坚普查工作指南及应急处理保障方案》,与萧县、泗县无缝对接,高质量完成了脱贫攻坚普查任务。

(六)紧盯作风问题深入强化治理。一是扎实开展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出台《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实施方案》,在全县47名县级领导干部和22家重点单位中扎实开展了以“四联四增”为主要内容的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将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列为重点工作任务,全县共检视问题43个,已全部完成整改。二是严肃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今年以来,全县共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13起18人,运用“第一种形态”处理11人,党纪政务处分7人,通报曝光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典型案例2批次8起8人。三是持续落实为基层减负工作举措。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要求,严控文山会海反弹回潮。进一步改进督查检查考核方式方法,以常态化“四不两直”暗访代替集中式检查督导,切实减轻基层负担。截至目前,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2020年组织督查0次,发文数量同比减少33%,会议同比减少29%。

三、特色做法

近年来,我县立足工作实际,依托自身优势,不断探索创新,走出了一条符合砀山实际的脱贫攻坚之路,一些工作特色和典型做法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作经验介绍。

(一)聚焦优势,打造电商扶贫“砀山模式”。砀山县年产各类水果30多亿斤,水果年加工能力达120万吨。2015年以来,我县依托水果产业和电商产业优势,把电商精准扶贫作为支柱性产业扶贫工程来抓,目前,全县拥有电商企业2022家、网店和微商近6万家、农产品年销售额超50亿元、15万人从事电商物流等相关产业,有效带动了1.33万户、2.6万余人摆脱贫困,走出了一条符合砀山实际的农村电商精准扶贫之路。我县先后两次在全国电商精准扶贫会议上作经验介绍,并作为2017年省政府督查发现的19项典型经验做法之一,在全省推广。大力发展直播经济、网红经济,积极开展“一个电商一个村,精准帮扶助脱贫”、千名网红播丰收等助农活动。特别是今年以来,为对冲疫情影响,198家电商企业结对帮扶6000余户贫困户,收购贫困户酥梨1342万斤,有效拓展了水果销售渠道、促进了群众增收。砀山县电商协会入选2020全国网络扶贫50个典型案例。

(二)立足实际,培育食用菌产业“亲情品牌”。我县每年果树修剪产生的果树废枝条达15万吨,这些果树枝条大部分被废弃闲置,既影响农村环境,又造成资源浪费。通过充分调研论证,县委、县政府决定利用果树枝条作为培养基主要原料,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通过“新型经营主体+食用菌基地+贫困户”发展模式,在3个镇试点成功后全县推开,目前已建成4个食用菌菌棒生产基地,出菇大棚200余个,并依托“菌之家”家庭农场积极探索开发“庭院经济”模式,将农家庭院“方寸地”变成脱贫致富“增收园”,有效带动3200多名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户均增收700元以上。同时,围绕食用菌种植产业,以精深加工、品牌创建为重点,延长产业链条,设计注册了饱含扶贫情怀的“亲菇”(亲情香菇)、“亲耳”(亲情木耳)等品牌,研发了“香菇脆”“香菇酱”等系列产品,成为我县精准扶贫的特色产品销往全国。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既为贫困群众找出一条增收的路子,也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三)典型引领,树立自主脱贫“励志标杆”。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坚持榜样力量引领,提振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营造了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良好氛围,形成了一批叫得响、推得开的致富模范。国家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李娟通过电商创业,不仅实现了自主脱贫,还帮助附近贫困户销售农村品。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帮助下,李娟的脱贫致富路越走越宽,成立了砀山娟秀电商公司,注册了水果“祥奥娟”品牌,成功入驻了淘宝和京东砀山馆,开设了微信微店“砀山特色馆”,成为远近闻名的“电商CEO”。2020年销售水果80余万斤、带动85户贫困户,线上线下销售额约120万。李娟先后荣获“2017年度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2018年全国五四青年奖章”“中国好人”“全国自强模范”等荣誉。在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会见。以李娟为原型的大型扶贫剧《春风化雨》在全省巡演,进一步发挥了脱贫典型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在李娟的带动下,我县成立了残疾人电商协会,引领113名残疾贫困群众走上了电商创业、自主脱贫之路,涌现出唐怀智、郝蒙、陈永秋等一批励志典型,为激发贫困群众内在动力,主动摆脱“等靠要”思想发挥了榜样力量。

我县脱贫攻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受前期政策制约,在扶贫政策和扶贫项目方面向贫困村倾斜较多,在非贫困村的支持和投入方面力度不够,部分非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比较单一,“双基”建设还需待进一步提升。二是少数贫困群众年龄偏大,主要依靠政府兜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等、靠、要”思想。三是对脱贫攻坚政策宣传仍需加力,少数非贫困户由于受益相对较少,心中出现了不平衡的心态。

四、下步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一鼓作气,加快补齐短板弱项,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深入对接乡村振兴。

一是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持续夯实工作责任,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保持扶贫专干和扶贫小组长队伍稳定,为巩固脱贫成果和衔接乡村振兴留住人才。加强资金资产项目管理,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探索多形式、多层次、多样化资产管护模式,找准特色和定位,在产销对接、利益联结上下功夫,做到“资金清、项目清、资产清”,确保扶贫资产持续发挥效益。加强健全监测帮扶机制,持续跟踪边缘户和脱贫监测户收入变化,常态化开展“三保障一安全”动态清零。

二是持续提升脱贫成效。持续推进“四带一自”“三有一网”“一自三合”扶贫模式,提高产业扶贫组织化程度,增强造血功能,延长扶贫产业链条,完善带贫减贫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培育壮大带贫主体,拓展销售渠道,创新流通方式。切实规范扶贫公益性岗位管理,做到岗位开发规范合理、人员上岗程序规范、监督管理及时跟进、薪酬给付“账实相符”、效益发挥持续稳定。

三是持续衔接乡村振兴。稳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通过鼓励有条件的村成立劳务服务公司、资产投资公司或者基础设施建设和运维公司,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21年谋划项目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类项目48个3.97亿元。按照“接续保留一批、调整完善一批、转换退出一批”的思路,调整优化脱贫攻坚“十大工程”政策。学好用活“浙江经验”,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推进“三大革命”“三大行动”和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面貌。探索规划引领、政策转换、帮扶力量、考核监督、领导机制“五个衔接”,加快实现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环境整治向生态宜居、村规民约向乡风文明、组织建设向治理有效、基本保障向生活富裕“五个转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