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朱楼镇人民政府 >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域 > 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 > 资金年度计划
信息分类: 内容分类: 资金年度计划
发文日期: 2024-12-26 10:38:00 生成日期: 2024-12-26 10:38:00
生效时间: 废止时间:
发布机构: 朱楼镇人民政府 文  号:
名  称: 朱楼镇2024年度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报告
词:

朱楼镇2024年度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报告

文章来源: 朱楼镇人民政府浏览量:发表时间:2024-12-26 10:38
字体大小:【    】

 

 

 

 

 

 

 


 

朱楼2024年度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情况报告

 

中共砀山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第四年,朱楼镇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不断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全面振兴见实效。现将朱楼镇2024年度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

朱楼镇位于砀山县城东南部,距离砀山县城约20公里,G237国道与S201省道在朱楼镇境内交汇,德高速公路南北穿镇而过,东达古城徐州、西至古都商丘均仅70公里,南距芒砀山风景区15公里,交通便利、商业繁华、地理位置显著、区位优势明显,素有砀山县“南大门”之称。

朱楼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为我县著名的瓜果蔬菜产区,每年来自全国各地收购西甜瓜的客商络绎不绝。全镇种植西甜瓜面积1万余亩,其中西瓜品种主要有2K、4K、早春红玉、甜王、美都、8424等,每年收获西瓜约6000万斤甜瓜品种主要有博洋9号、博洋11号、绿宝石等,每年收获甜瓜约1600万斤。全镇蔬菜种植主要是莴苣、花菜、辣椒、大白菜、萝卜等,每年蔬菜收获约2000万斤。全镇致力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推动传统种植业提档升级,着力打造长三角地区精品瓜果蔬菜种植供应基地。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夯实农业根基,助推产业振兴

    一是稳住粮食“基本盘”。严格落实粮食安全生产责任制,完成4.5万亩夏收夏种任务。持续推进“一户一块田”,规模土地流转达3.55万亩。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大文章,建设规模养殖场14家,生猪出栏0.8万头,存栏1.2万头;肉牛出栏0.065万头,存栏0.159万头。

二是打造产业“强引擎”。以村党组织领办好合作社工作为抓手,逐步完善“村党支部+合作社”发展模式,梁寨村、陈寨村率先垂范,依托黄牛养殖、西甜瓜种植、菊花种植、红薯种植等地域特色,健全产业链条,积极探索“三变”改革有效路径,构建以农民为主体、以股权为纽带、整合多方资源要素的现代乡村产业发展平台,盘活闲置资源、用好富余劳动力、整合各类资金,促进产业振兴。

(二)引才育才并举,助推人才振兴

一是广开渠道“倾心”引才。建立人才信息库,以村为单位,对专业技术人才、优秀高校学子、务工技能人才等重点对象进行摸底调查。以“党建+”模式细化分组,深挖各村“土专家”“田秀才”型人才,对种植高手、养殖能人、农民企业家等进行筛选、登记,分类建立台账共计76人。同时,围绕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两条主线需求,吸引在外乡贤返乡创业,大力引进外地客商,助推本地经济发展。

二是分类培养“悉心”育才。注重思想政治引领,定期开展理论学习提升班,强化宣讲,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规矩意识、服务意识、能力水平。定期组织本土人才开展电商培训、种植养殖技术培训等有关学习活动,切实做到培训内容与受训人员相对应,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2024年,朱楼镇已组织开展系列培训6期,参加培训人员达210余人次。

(三)培育文明乡风,助推文化振兴

一是开展文化惠民行动。结合群众特点,朱楼镇每月不定时开展干群互动游戏文化活动以活跃基础群众文化氛围,增进邻里感情。依托文化广场,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包括象棋比赛、拔河、跳绳、植树等,不仅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还有效增加邻里感情,凝聚人心。全年共举办综合性大型文化活动4场,单项性文化活动24场次,各类知识讲座13次,配合送戏曲下乡13场次,开展文化进村活动15次。

二是弘扬文明乡风。朱楼镇结合实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写成为家风家训、村规民约等,使广大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深受感染和教育,潜移默化影响群众,培育群众积极向上正能量。同时,深入开展开展“最美庭院”“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倡导群众自觉养成诚实守信、孝老爱亲、邻里团结、讲文明爱卫生等传统美德和良好习惯。

(四)打造和美乡村,助推生态振兴

一是夯实生态底色。全力以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健全环境保护机制,大力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黑臭水体等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秸秆禁烧连13年实现“零火点”。实林长制,深入开展2024年森林创建工作,全镇共栽种树木2万棵,新建农田林网2000米,完善农田林网3000米。落实河长制,加强沟河治理,持续开展“清河行动”工作,2024年清理河道53公里,清理河草225立方,清理垃圾175立方成效显著,为群众营造了干净卫生美丽的居住环境。

二是强化人居环境整治。朱楼镇将农村垃圾治理、环卫工作纳入常态化环境治理工作,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检查评比,对各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跟踪落实、协调督查,确保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落到实处。广泛发动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充分调动广大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干部带着干、群众主动干”的良好氛围,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深入人心,不断提升广大村民的参与度,提高主动性,提高村民维护环境的意识。

(五)聚焦党建引领,助推组织振兴

一是筑牢基层“堡垒”。不断强化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有序开展村党组织书记擂台赛和村“两委”班子届中综合研判工作,坚持选优配强村“两委”干部,村“两委”干部平均年龄43岁,大专以上学历占比41%,2024年村“两委”村新进班子2人,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发展党员14名;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全面压实党组织书记抓党建第一责任,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发挥各党组织自身优势,构建各具特色、“一村一支部一示范”的党建格局。

二是着力三治融合。以法制为保障,建立健全乡村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以德治为支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教育和社会公德建设。通过开展道德讲堂、评选道德模范等活动,提高群众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以自治为目的,完善村民自治制度,通过开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等活动,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推动村民自治向纵深发展。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朱楼镇成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专项小组,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过渡期内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明确好人员力量分工,理清工作具体内容,理顺工作推进机制,建立起协调配合,无缝衔接,高效运转的工作运行机制,确保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同时强化对3个出列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管理,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保障。

二是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健全农户一码申报、干部走访排查和社会监督的监测机制,扎实开展集中排查与常态化走访排查。按照“多网合一”“网组合一”的原则整合优化村组网格,定人、定岗、定责,细化网格员日常职责,深入推进网格化监测管理,组建网格129个,配备网格员129人。今年以来,我镇组织村组干部、网格员、帮扶联系人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集中排查1次,排查范围涉及全镇所有农户13735户,新纳入监测户13户36人。

三是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采取公益岗位开发、技能培训、省外务工就业交通补贴等方式,确保脱贫劳动力多渠道实现稳岗就业。2024年开发公益岗位198个,发放跨省交通补贴280人8.25万元。

四是加强扶贫(衔接)项目资产管理。全面摸清扶贫(衔接)资产底数、现状、收益、存续、管护情况,全面完成确权登记,分类健全资产管理台账,纳入“三资”管理平台。2024年我镇组织扶贫(衔接)资产督查1次,重点针对检查出来的问题项目,按照“一项目一方案”的要求逐一会诊制定整改措施,指导责任村限时整改到位,确保扶贫(衔接)资产效益持续发挥到位。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镇全力抓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少,主要表现为:

一是农业发展仍需进一步加强。我镇农业产业发展不足,农业产业总体规模偏小、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辐射带动力不大,农业发展仍需进一步加强。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不足。由于上级财政投入支持力度有限,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以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管理服务跟不上,作用难以发挥。

三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薄弱。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培育和培训力度不够,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思维意识不强,发展的大局观念不强,发展的长远眼光不足,不适应新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缺乏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参与市场竞争力不强。

四是农村环境整治的压力仍然很大。农村垃圾服务设施仍不完善,垃圾处理办法单一,村民环卫意识不强,长效机制不健全,环境整治资金缺乏,造成部分村环境仍存在“脏、乱、差”乱象以及整治后反弹的现象。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镇将紧紧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五大振兴”要求,认真按照省、市、县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取得实效。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一是培育主导产品。根据我镇产业优势和资源特点,围绕培育壮大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支柱产业和特色品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二是大力发展粮食、水果、畜禽、蔬菜等优质特色农产品及精深加工,支持梁寨食品有限公司、砀山县亮剑果蔬合作社等农业企业向精深加工业延伸,开发特色农产品。三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抓手,以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为基础,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拉长产业链接、要素链接和利益链接。打造陈寨——梁寨西甜瓜种植基地,辐射全镇,促进特色产业发展。

(二)加快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补齐乡村建设短板。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乡村建设项目、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二是打造生态优美的美丽朱楼。常态化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农村垃圾、恶臭水体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着力解决乡村垃圾处理难题,使乡村环境更美、生活质量更高。同时,严格落实河长制,实行镇村河长每周巡河,实现辖区内利民河、东洪河、碱河水清河畅,着力保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朱楼。

(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促进乡村治理有效。朱楼镇着力构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开展“服务惠民”活动为依托,大力整合乡村建设各类资源,着力推进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推进党建、就业、社保、教育、卫生、民政、文体、法律等8项服务,切实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四)筑牢乡村治理基础,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村党组织书记“领头雁”作用。加强执纪监督,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二是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强化道德教化作用,深入挖掘和深入宣传乡村人物的道德模范,发挥其激励和模范作用,引导农民群众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并通过司法途径着力调解村与村之间、邻里之间、家庭之间的关系,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三是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加大农村普法力度,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引导广大农民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

                      

   

中共砀山县朱楼镇委员会

朱楼镇人民政府

2024年12月9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