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砀城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重要论述,凝心聚力、实干笃行,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项重点工作,不断发展高效农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农民稳定增收,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3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保障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1.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坚定不移落实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明确高标准农田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实现小麦种植面积3.5万亩、玉米种植面积3.1万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增长。引导村民使用无毒低残留生物质肥,积极应对小麦晚播等不利影响,加强冬春田间管理,促进弱苗转壮。
2.抓好油料作物种植。支持推广大豆种植工作,切实扛起“稳豆增粮”政治责任,鼓励群众积极探索林下套种大豆种植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了大豆种植面积4033.94亩,超额完成县下达的大豆种植任务。同时积极推进其他油料作物种植,共种植油菜、花生和芝麻等油料作物面积达4605亩,牢牢端稳自己的“油瓶子”,凝心聚力推动粮食生产工作上新台阶。
3.落实撂荒耕地整治。以“未耕种耕地”图斑为基础,利用“农事直通”APP,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撂荒耕地核查工作,共核实撂荒耕地3854.84亩,其中已变更建设用地的3497.11亩,不存在撂荒的221.54亩,通过因地施策已复耕复种撂荒耕地136.19亩,建立了全镇撂荒地排查摸底工作台账,做到了底子清、情况明、数据准,实现撂荒地“应耕尽耕、应种尽种”,确保撂荒地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4.促进生猪产能发展。以责任落实为保障,以项目落实为抓手,加大要素资源投入,加快释放潜在产能,提高生猪生产,稳定市场流通,保障调控能力,全面完成生猪稳产保供任务。我镇现存栏能繁母猪1000多头,年出栏生猪可达1.8万头左右。严格落实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措施,认真开展畜禽春秋两季动物疫病防疫工作,杜绝了各类畜禽大型传染病的发生,确保我镇畜牧业稳步健康的发展。
(二)全面夯实现代农业生产基础
1.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投入资金80.01万元实施西南门村至王古楼村沟河整治项目和杨庙村车厘子园-西曹路段整治项目,着力提升农田灌排、机耕道路等设施建设,切实增强农田果园防灾减灾能力,提高果园产量。
2.加快发展设施农业项目。因地制宜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努力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现代化迈出新步伐。新建李屯村特色产业园项目(车厘子大棚2023年),新建钢架联栋大棚11座,总投资282万元;王古楼村钢架仓储建设项目,新建600平方米钢构仓储1座,总投资50万元。
(三)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1.建立健全监测帮扶机制。严格落实识别程序,精准确定监测对象,将符合条件的农户纳入监测对象,做到及时发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今年以来,新识别监测对象93户205人,制定并落实帮扶措施684条,户均7.35条,其中突发严重困难户83户184人,制定帮扶措施591条,边缘易致贫户3户5人,制定帮扶措施19条,脱贫不稳定户7户13人,制定帮扶措施74条。
2.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巩固提升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全镇脱贫人口、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超万元,收入增幅超15.7%。
3.科学谋划产业发展项目。逐步提高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谋划申报2024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59个,计划投入资金4162.607万元,其中产业发展类项目18个,计划投入资金2428.955万元,资金占比58.35%。
4.推动帮扶政策落地见效。加大项目实施力度,投入资金6625.822万元,实施项目64个;落实帮扶措施27218条;实施特色种植业1115户,发放资金63.66万元;享受主体带动1486户,发放资金28.595万元;新增小额信贷289户,发放资金1340万元;实施雨露计划132人次,发放资金19.8万元;落实就业帮扶政策,全镇已务工脱贫人口1853人,为322名外出务工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发放交通补助9.5万元,累计开发各类公益性岗位579个。
(四)加快推动乡村发展
1.持续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扶持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扩大规模培育增量,加快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围绕生态旅游主题,在砀城镇李屯村建设了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于一体的产业园,同时园区内拥有垂钓中心、农家乐、亲子教育基地、户外拓展基地等一系列休闲娱乐场地,是一个新型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园。
2.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各村立足特色资源禀赋,聚焦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构建“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通过微果园的模式,发展林屯村庭院经济发展项目,采取一户一经营的方式种植樱桃,共投入资金25万元。2023年加强村级产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541.36万元,村均67.67万元,超50万元强村5个,占比62.5%。
3.全力推进“三变”改革工作。因地制宜推动“小田变大田”工作,引导村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签订土地流转合同,规范土地流转工作,实现收入分红,共同富裕。开展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入股农户707户,合作社新增流转土地面积596.7亩。目前砀城镇有25家合作社参与三变改革,入股农户2560户,流转耕地4000多亩,分类整合资源,变“一次性”投入为“持续性”增收,做好“三变”改革后半篇文章。
(五)稳妥推进乡村建设
1.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从农户实际需求出发推进农村改厕,统筹做好水冲式厕所供水保障和污水处理,稳步提高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加大农户对新式冲水厕所的接受度和使用率。2023年完成户厕改造450户,通过改厕后续管护机制排查工作,共摸排农村户厕3610个,存在问题的179个,已全部整改完毕。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治理农村黑臭水体18条。加强对畜禽养殖产业监督管理力度,加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广安装粪污果渣处理设施设备,及时解决辖区内农业养殖不规范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深入实施村庄清洁行动,持续加强高速、铁路沿线和周边环境整治,有效解决秸秆利用、污水处理、废旧地膜回收等人居环境整治难题。
2.加强基本公共服务统筹。累计打卡发放各类惠民政策资金2928万元。新增农村低保39户57人,城市低保34户45人,小额临时救助17人次。成立南城社区、朝阳社区等26个“救急难”互助社。新建老年食堂(助餐点)6个,目前全镇38个老年食堂(助餐点)已投入运营。完成142户适老化改造的入户审核,启动城市居家养老床位试点20个。创建县特色社会工作服务站,村(社区)社会工作服务室全覆盖,被评为“省级先进社工站”。
(六)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
1.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坚持每月召开基层党建专题党委会和村(社区)党建书记例会,每月对基层党建重点工作任务进行研究部署推动。落实领导班子成员党支部工作联系点制度,全覆盖实地督导基层党组织重点任务落实情况,走访老党员19名,开展镇村干部业务培训会3次,开展“干群夜话”活动39场,收集各类意见建议36条,解决实际问题32件,受到了党员群众的广泛好评。落实“一村一策”措施,制定整改“四清单”,确保整改到位,推行“五级化事工作法”,有效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
2.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载体。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组织成立一支84人的宣讲团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20余场,砀城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获评“2023年宿州市五星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荣誉称号。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庭院”、“最美婆媳”、“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积极开展各类文艺活动,举办元旦、春节、端午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50场,“我们的节日”活动107场。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廉洁文化建设”、“习近平法治思想”等主题开展宣讲活动600余场次。巩固意识形态主流阵地,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省级及以上媒体36篇,市级媒体329篇,县级媒体80篇。
3.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持续打击“村霸”。开展农村宅基地、承包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依法严厉打击农村黄赌毒和侵害农村妇女儿童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34场。加强信访维稳工作,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2023年以来,砀城镇线下接访群众达千余人,处理信访案件100余件,网上办理各平台信访案件65件。涉及城市建设领域群体访8起、个访43件,化解群体访案件2件,化解个访案件11件。
(七)强化乡村振兴政策保障
1.强化乡村振兴党建引领。落实领导班子成员党支部工作联系点制度,开展镇村干部业务培训会3次。开展“干群夜话”活动39场,收集各类意见建议36条,解决实际问题32件。在李屯村、林屯村、杨庙村开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工作基础上,增加徐井村、北郊社区和王古楼社区3个村作为扩面村,结合实际制定信用惠民清单17条,建立金融服务室、信用广场、信用超市等信用载体,逐步探索出一条组织引领、金融主导、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信用村建设新路径。
2.加大乡村振兴投入力度。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就业项目、巩固三保障成果等主要任务,积极谋划2024年项目库,申报项目59个,其中产业发展类18个,基础设施类12个,就业项目类28个,巩固三保障成果类1个。
3.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深入实施现代农民培育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培训高素质农民25人,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7人,招募13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见习锻炼。
(八)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1.压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干部配备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优先安排。加强“三农”领域作风建设,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杜绝一刀切、简单化,反对搞形象工程,防止急功近利。
2.建强党的农村工作机构。镇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发挥“三农”工作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等作用。建立健全重点任务分工落实机制,形成工作闭环。“五大振兴”专项小组建立工作专班,充实工作力量、完善运行机制,协同推进乡村振兴。